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492期
2007-11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特別報導【台東太麻里‧十年環保路】
  志工筆記
  喜樂證言
  出版書訊《在藍天的懷裏,甦醒——十二位受刑人重生的故事》
  創意發明
  厝邊頭尾一起來‧台南縣麻豆鎮
  聞‧思‧修
  發現歡喜
  發現歡喜
  娑婆法音
  祝福快遞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00七年十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  晶瑩童心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492期
  日昇之光 照耀清淨大地

◎撰文‧賴怡伶 攝影‧顏霖沼

東濱太平洋,西倚中央山脈,
台東太麻里每天望著第一道晨光而起,
以「日昇之鄉」和盛產釋迦聞名,
空氣清新,居民勤奮,觀光客樂享慢活。

不同於愜意閒適的生活基調,
近十年來,一群環保志工日日在地形狹長的鄉內奔走;
務農人、美髮師、商店老闆;閩南人、客家人、原住民,
一個感動一個,一個帶動一個,成為愛鄉愛環境的堅強隊伍。
眾人匯集的善念,也如日昇之光,暖暖照亮大地……

 

海灘上 拂曉出動

天空收起星網,無盡闃黑中,最深沉的紫與藍畫出地平線,拉起天幕。鮮亮的紅橘色澤往上暈染,海洋水鏡映出天色,無比澄澈。

萬年山海的鍛鍊,在台東縣太麻里鄉形成一片弧狀綿長的沙礫海岸線。夜裏,嬉鬧的人們在此迎著海風享受夜色;而這朦朧未醒的破曉之際,釣客背著山脈往海裏拋擲線鉤、遊人引頸直望東方……經過整個黑夜的沉寂,人們在美麗海濱,迎接第一道曙光。

眾人慎重而寧靜地等著光芒破雲而出,每一刻都令人屏息。卻看到潘阿裏、侯秀巒、吳春葉三位婆婆媽媽脫了鞋,腳上簡單套著彩襪,兵分二路往海岸線的兩頭尋去。

她們腳程飛快,手裏拿著塑膠袋或網袋,眼睛在大小卵石堆裏梭巡;彎腰撿起被棄置在海灘上的瓶罐,心情好比收集七彩玉石。太陽躍出海面,從豔紅蛋仁逐漸轉成不能逼視的大火球,照亮海岸,把三人走遠的身影拉得長長。

日出之後,大地溫度逐漸升高,三人回返起點,卻又繞到木麻黃林裏,繼續低頭搜尋;直到袋子滿載,三人終於集合坐在涼亭下休息,正是日光普照。

侯秀鑾說:「早上空氣好又涼,我們三個人住隔壁,常相約到海灘散步;這邊有很多遊客與釣客丟棄的瓶罐,趁散步的時候順便撿一撿。」吳春葉也說:「我們要帶孫子,所以也不是每天都出來做啦。不過潘阿裏很勤快,收很多!」年紀最長,身體狀況不佳卻也是最「滿載」的潘阿裏笑說:「早上吹吹風做做環保,順手啦!」

聽聞今早環保站有整理回收工作,她們騎上機車或搭乘便車,趕赴環保盛宴……

環保站 一場盛宴

日光籠罩大地,照拂山頭這片滑下的綠:緩起的山脈林木青青,濃密的綠意往平地蔓延,也往海岸邊攤開了茂密的釋迦園;飽滿成熟的釋迦已經包套,等待豐碩採收。

釋迦園旁,磚屋瓦棚圈起的一方小小庭院,也有豐足的成果——高高低低的麻袋、四處散布的籮筐、積如小丘的瓶罐……還有二十幾位裝備整齊、手不停歇的志工,無論坐著、彎腰、站著,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忙著分類打包。熾熱直射的金光與蔭涼泛藍的陰影在地面劃成兩道分界,氣溫緩慢上升讓大夥蒸出一頭汗水,眼神依然專注。

「大家這麼早就來做了喔!感恩感恩!」張鳳蘭帶著潘阿裏等三位志工前來,看到滿地等待分類的回收物,她們忘了先前長灘跋涉的辛勞,只想快快投入把事情做好。

太麻里的環保志工都集合在這裏了——賴祥榮拿著粗針,密密縫實裝滿回收物的麻布袋口;力氣大的陳貴英,拉著麻袋移動的身影很俐落;蘇文銳串起沙拉油等大瓶罐;年紀大的廖六妹坐在板凳,慢條斯理地收集寶特瓶;年輕的陳吉子、顏廖秋蘭、林玉美則隨時補位,把滿載的簍子倒入麻袋,或把尚未分類的瓶罐倒入敞地,淹滿腳面。

最可愛的小小身影,是陳玉月三歲的小孫子王利峻,他黏在奶奶身邊,跑來跑去纏著要說話。「來,我們把寶特瓶挑出來好不好?」利峻的兩隻小手,在到他胸口高的回收箱內划呀划的,竟也挑出許多瓶罐,在志工稱讚下,露出甜美的笑容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