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強眾生原是我
撰文‧潘翠微
雖然知道人群是最好的修行道場,但也會遇到想把心門關閉的境界,
原來,我也是剛強眾生!
去年有一段時間,上人因為法體微恙,暫停上殿開示法語;靜思精舍每天早課後,會播放大愛臺的《靜思妙蓮華》,讓常住二眾重溫上人的法語。
有一天坐在大殿,聆聽著影片中上人的法音;眼睛望著前方的桌子,上人不在那裏。雖然知道上人一樣在書房與大家同心,但心中當下好警惕。
在精舍的叢林生活,忙碌的工作、日常的作息,到底自己要如何認真聞法、用功複習?有聞,是否入心?入心,是否有力行?
隨師,隨思
去年六月行腳前,上人曾說,自己很努力在「補氣」,感恩海外靜思弟子陸續分享在當地推動志業的法喜,讓上人歡喜,開始有力氣。一個月的行腳回到靜思精舍後,也不斷地努力,在有限的空間,一邊聽著會務報告、一邊繞圈走路練腳力。
十一月十二日,上人啟程第一梯次歲末祝福行腳,展開二十八天的緊密行程。我有機會前往隨師的十天當中,深刻體會要如何做「貼身」及「貼心」的弟子── 有因緣,把握機會,「貼身」學習;無因緣,把握聞法,「貼心」感受。
行程中,上人共主持了二十六場歲末祝福,近五萬四千四百人參與,同為天下祈求平安、為自己發心立願;還有無數的會客、座談,從各種分享中,我們聽到天下事、人間事,也聽到苦,宿命的苦、病痛的苦、人心的苦;同時看到法入心的重要,能改變人生、翻轉生命。
聽到、看到人間苦,上人開示:「苦,本來永遠就存在。我們認識的苦中人不多,天下還有很多苦難的人。」人生本是苦,最怕是不畏懼苦,不畏因緣果報。
隨師行也看到慈濟人愛上人的那分心,推動志業的使命與毅力,很值得學習。然而,做人間菩薩快樂嗎?在投入人群的人我事相上,真的一點煩惱都沒有嗎?
沿途,上人殷殷叮嚀弟子們要用心共修大愛電視臺製作的高僧傳系列《智者大師》。我印象中有個段落,智顗法師聽到兩位師兄談論不同派別的僧團彼此刁難後,深感無奈,看到眼前花園百花錦簇的美景,更是慨嘆。劇中一句「若無分別,何來是非?」人間本無對錯,只因心有分別;若無比較之心,何來煩惱無明?
智顗法師一次帶著地圖下山托缽,卻在途中迷路,幸而遇到熟悉山路的樵夫指出,法師將地圖拿反了,當然找不到路。有了樵夫的提點,智顗法師體悟「佛門經典如地圖」,指引迷茫的人解脫六道娑婆輪迴苦。但還需要明師的教導、善知識的鼓勵,才不會在經文法海中空踏步。
如果心念偏差,有地圖也不一定找到路;若心中沒有方向,更是迷失在娑婆人間,苦上加苦。
曾經為了調適負面的情緒,寫下了這幾段文字──
「聞法,思考,清楚道理卻不願去修,只想把心門暫時關閉,心靈能夠放空。人群,互動,似乎稍微失去了溫度,只想將微笑暫時收起,能夠獨處忘我。」
「剛強眾生是我,善惡拔河當中,業力因緣無常,明知無視執著;隨宜根機聞法,自問自答自省,人事物中磨鍊,耐心堪忍突破。」
「常念佛恩,我師我思,慈悲大愛,惡來善往,接受考驗,同理善解,善緣惡緣,樂於面對,感恩包容,撥開雲霧,心境無塵,寬容大我。」
記得上人開示,如果能夠照顧好自己的心念,心靈的美景有如富有人家的房屋,有亭臺樓閣、小橋流水;星月相映,環境悠恬。當時自己的心,肯定看不見幽靜的庭園,也沒有開闊的玄關,更無小鳥脆鳴,明月繁星。
要維持舒適的景觀,需要勤勞打掃;在人群中不受污染,平常就要將法用在生活點滴。提醒自己,不要讓貪瞋痴慢疑所遮蔽,修行有方向,迷途知路返。
懂得自我察覺,是修行的開始。再沒有「這就是我的個性」、「我沒有什麼惡意」等藉口。若沒有修心,入人群也是沒有用,因為不清淨的心,無法真正利益他人。
《智者大師》劇中提到:「分別好壞而阻礙修行是凡夫心,不念好壞而堅持修行是菩提心。」心念無善惡之別而浮動,事相無對錯之分而執著,習氣由信解佛法而去除,凡夫志行菩薩道而成佛。
知道更要做到。期許以慧命成長的足跡,回報上人對弟子們的殷殷教誨與苦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