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27期
2019-02-01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新訊
  特別報導
  靜思精舍生活禪
  親師生‧坦白話
  慈善臺灣
  助人線上
  阿板薰法香
  厝邊好朋友
  老人沒問題
  志工人物誌‧臺南
  志工人物誌‧屏東
  志工人物誌‧臺中
  真情映象
  健康百寶箱
  特別報導
  聞思修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最美的笑容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27期
  陳王盞 縮小自己 走進別人生命
撰文‧劉軒宇 攝影‧游國霖

從管理工廠的老闆娘到熱血志工,
陳王盞走進一扇又一扇門內,
有人企求援手,有人推拒幫扶,
昔日剛毅強勢的她,縮小自己,化解心防,
希望困境中的生命,能尋得圓滿答案。

陳王盞一行人站在馬路邊,等著久未出現的案家。太陽在夏日早晨已經熾熱,但志工們不以為意。

「這沒什麼啦!以前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候,我們都是拿著地圖,沿街找路哩!今天只是案家報錯路名,稍等她就來帶路了。」陳王盞笑著說。

過了好一陣子,一個十五、六歲的少女走來。這是首次接觸的新個案阿美(化名),她的父親因為精神疾病住在醫院,原本她跟著阿公、阿嬤,還有姑姑住在一起,但不知何時開始,阿嬤跟姑姑精神也有狀況,將她趕出家門,現在單獨住在果園裏。

不過,這只是民眾提報時所提供的資訊;實際情況如何,還需要接觸後才知道。

志工們走進一間普通的透天厝,家裏只有阿嬤在。師姊們以溫暖的話語閒話家常,不讓她感到不自在;阿嬤言談表現都很正常,只是抱怨生活過得不好,兒子住院,女兒目前又沒工作,雖然有房有地,卻沒有實質收入。

阿嬤的媳婦多年前離家,但最近常回來看望少女,甚至找人同行來尋釁挑事;阿嬤不諱言,就是懷疑她指使孫女要毒害他們,然後奪走財產。

說到這裏,阿嬤情緒變得很激動;陳王盞溫言打著圓場,期間少女默默無語;志工請阿嬤帶路,從屋後小路走進果園,整片林子沒有一根燈柱,可以想見晚上有多麼黑暗。

阿嬤一邊感嘆果園不是自家的,一邊帶著志工往裏頭走,來到一間土角厝,少女就住在這裏。

為了不讓少女尷尬難過,師姊說以前他們也住這樣的房子,冬暖夏涼很舒服;看視四周時,還細心拿起掃把掃除屋內邊上的蜘蛛網。

離開時,林子裏有人在工作,陳王盞走在最後方,小聲地詢問對方:「這個女孩乖嗎?」對方比了手勢回答……

陳王盞投入訪視已經十八年,對於訪視時的眉眉角角十分了解。她清楚地知道,對待個案不能只憑愛心、熱心,很多時候需要更多的智慧,才能讓案家的難題得到妥善圓滿的解決。

除了因為訪視經驗豐富,或許也與她年輕時,一步一步,從一個農家少女成為管理工廠的女強人有關。

志工接獲民眾提報個案,一定會實際拜訪,詳加了解狀況以提供確切幫助。

農家女兒本分事

陳王盞出身於彰化二林鎮的農家,在六個手足中排行老二,一群孩子從小就要幫忙農務。

割草、種稻、收割,農活苦不苦不好說,但也讓她有了一身好體格。她在學校時也是個體育健將,加入排球校隊;原本參加田徑比賽就可以有機會念大學,但因為家裏還有四個弟妹,為了讓弟弟能夠念書,她毅然放棄升學機會,高職畢業後,經由親戚介紹,北上到板橋的成衣廠做女工。

陳王盞有著莊稼人古意又認真的態度,很快就從裁剪班升到成衣班,負責管理工作。那時,她也遇到同在成衣廠工作的先生陳文華。

結婚以後,先生在三重當油漆工,又轉職到表哥的工廠當工頭;不久,工廠轉作木器,遷到了臺北雙溪鄉,由於當地氣候潮溼,木材容易受潮腐爛,工廠又遷到了臺中豐原。

陳王盞也隨著先生的腳步,輾轉搬遷到豐原;想到帶著兩個小孩長途跋涉,她不禁一陣唏噓。「那時候很苦啊,我們帶著兩卡皮箱租房子,一家四口就住在小小的房間裏。」

搬到豐原後,表哥也將工廠交給他們。雖然當家作主,日子還是不好過,為了節省成本,一開始只請了幾個噴漆工人,其他一概由夫妻兩人負責。一段時間後,產品口碑漸漸傳開,訂單增加,製作家具及廚房用品外銷。

「生意好的時候,請了五、六百個工人,之後還將工廠開到中國大陸。」陳王盞回憶說道。

出身傳統家庭的陳王盞,認為相夫教子是本分事,即使和先生一起打拚事業有成,她並沒有當上貴夫人享樂,反而包攬了工廠的大小事務,從打掃煮飯到工廠的進出貨,整日忙碌。

雖然事業愈做愈大,但並非一帆風順,她說起有次公司差點破產;擔任公司財務的親戚,開了多張票據跟別人借錢,卻還不出來,先生到外地避風頭,她獨撐著這個家跟工廠,加緊趕工出貨,同時取得債權人同意分期償還,才終於度過難關。

先生陳文華(前排中)支持陳王盞(前左一)做慈濟,提供自家家具公司場地,陳列慈濟出版品讓民眾借閱。(攝影/鄧榮貴)

走出工廠,走進貧苦病家,陳王盞(左二)在訪視中磨出柔軟身段,拿起掃帚清掃,鼓勵案家照顧好環境衛生。(攝影/王啟明)

走出工廠路更寬

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九二一大地震,中部災區滿目瘡痍。剛從大陸東莞工廠回來的女兒,主動加入救災隊伍,陳王盞也與她同行。

她在豐原國中運動場幫忙整理及運送救災物資,為受災鄉親送去保暖的衣物、棉被;之後以公司名義舉辦義賣,並請慈濟志工劉家樺師姊當做見證,將義賣所得八十幾萬全數捐給慈濟賑災。

期間她在災區看到用心付出的慈濟人,覺得自己應該要做得更多;剛開始固定捐善款,進一步加入慈濟志工行列,也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人,一起投入社會救助,從付出中感到知足。這樣的經驗,與往昔待在工廠日夜工作發展事業的心情截然不同。

她更積極地參與慈濟志工,也逐漸將公司業務交棒給子女;如今她與先生完全放手,她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慈善志業上。

「媽媽以前真的很兇啊,我們都很怕她。」三女兒陳冠禎說。

早年管理數百位員工、操持家計,陳王盞面對排山倒海的公事與瑣務,時常忙碌到深夜才能回家,把脾氣發洩在孩子身上。沒想到這樣的個性,在參與志工的過程中,漸漸改變;她責任感重,加上非常熱心參與勤務,也承擔更多事務,讓先生陳文華不捨,「雖然很支持她做慈濟,還是會擔心她的健康與安全啦。」

陳王盞自己倒是不覺得這有什麼。就像她年輕時做農活、在工廠做工、管理家務與事業,一路走來,到了雙鬢染霜的年紀,她仍是精力充沛;只是當年奉獻給家人,現在則是給了社會。

最大的改變,或許是曾經在工廠眉頭深鎖,現在則是滿面慈祥笑容地在街道旁、社區裏,走進他人的生命,幫助需要關懷的人家。

擔任志工幹部,也擔起更多責任,陳王盞固定去靜思堂薰法香,訪視中融入佛法,回家處理志工事務忙中有序。

Q&A

度量大 才能包容眾生

口述‧陳王盞 整理‧劉軒宇

▎訪視志工 陳王盞  ▎
一九四九年出生,二○○三年受證慈濟委員
訪視資歷:十八年
訪視祕訣:深入關懷病苦人家,要學會忍耐、有度量,不要太計較;無形中也是對自己的磨練,讓心變得更柔軟。

問:弱勢人家各有處境,有時問題錯綜複雜,志工如何提供合適補助?

答:訪視新個案,有些時候第一手拿到的資料不一定正確,一定要深入去了解才能知道實際情況。

就如阿美這個家庭,即使初訪,也很難了解實情,還是要多去關懷,必要時也會拜訪學校的老師或者鄰里長,了解他們實際需要的是經濟補助還是居家陪伴。

也曾經關懷過一位五十多歲的獨居者,身有多種疾病,雖然平常幫人家按摩,但經濟狀況不好;志工體諒他不良於行,訪視時偶爾會幫忙打掃髒亂的住處。

有一次發現他一邊喝酒、一邊在街上走著,我們才知道原來他行動自如;訪視時,擔心他的居家狀況影響健康,請他不妨嘗試整理環境,但他說:「你們慈濟不是都會來清嗎?」

考量隔壁工廠員工跟里長會幫忙照顧、提供便當,在評估狀況之後,最後決定結案。

訪視志工充滿愛心,希望改善對方的生活,但有時也會事與願違;即使如此,還是要維持初心,不要因為少數個案的狀況就失去信心,畢竟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需要幫助。

問:被提報的個案不領情,該如何傳遞關懷?

答:很多時候個案不想接受幫助,是因為拉不下臉來,尤其是以前過得不錯,後來卻陷入困境的人。

近期接獲一件個案提報,社工、志工去關懷多次,不是沒人應門,就是被趕回來;我多方探聽,得知她早上會去臺中火車站附近做清潔工作,所以有一天就起個大早,跑去工作地點等她。

最初她也是很冷漠,後來慢慢得知,她是水利局退休,丈夫也是退休的銀行職員,但在丈夫去世後,遭人將錢財與房產騙走,她還要照顧智能障礙的大兒子跟小女兒。

即使如此,她不願意接受慈濟的急難救助金;但之後又多次來電向慈濟社工員求助,當訪視志工過去,她卻還是冷冷對待。

我沒有放棄,只要一想到就騎車去看她。我們之間破冰,是有一次她的腳開刀,我去探望,談到自己的腳也做過關節手術,我們才慢慢有話聊。之後有一次她繳不出房租,愁得吃不下飯,病倒住院,我探病時表示慈濟會定期提供補助,這時候我們已經像朋友,她也不再冷漠地拒絕了。

他們實際上需要關懷,但每當援助到了眼前,又因為自尊心而難以接受。我們應該體諒這一點,要更有耐心、用更多的關懷,慢慢打開他們的心結,才能讓他們願意接受幫助。

問:無論是經營事業或社會公益,都必須與人合作,該如何凝聚共識?

答:管理工廠的時候,每天都在趕著拚訂單跟出貨,脾氣自然不會太好,也不太可能輕聲細語地跟員工講話。出來做志工,跟在公司工作很不一樣,大家都沒有領錢啊;而且每個人有自己的個性,一同做事的志工也會意見不合,不過理解彼此都是發心來付出,所以要有更多的溝通、討論。

當志工、做訪視,其實也是一種對自己的磨練。我也在學習、改變自己的個性,讓心變得更加柔軟;尤其在深入關懷病苦人家的過程中,學會忍耐,學會有度量,不與人計較。

參加慈濟十多年,現在也會帶動新進的志工組員,我覺得帶人要帶心,不只是一起做慈濟事,也要關懷大家,才會有向心力,一起願意繼續做下去。

 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