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27期
2019-02-01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新訊
  特別報導
  靜思精舍生活禪
  親師生‧坦白話
  慈善臺灣
  助人線上
  阿板薰法香
  厝邊好朋友
  老人沒問題
  志工人物誌‧臺南
  志工人物誌‧屏東
  志工人物誌‧臺中
  真情映象
  健康百寶箱
  特別報導
  聞思修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最美的笑容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27期
  洪天助 閒不住、賺歡喜
撰文‧方玉葉 攝影‧黃筱哲

「一生沒多長,錢夠用就好,要留些時間給自己。」
七十一歲的洪天助駕駛著三十年老貨車,
不忙著做生意,而是找好事做,賺歡喜財。

「今年,想把工廠結束,以後做環保就免趕時間!」往臺南高鐵站路上,洪天助邊開車說著。

「為什麼要將工廠關掉,生意不好嗎?」旁邊的志工詫異問道。

「我跟我家師姊商量過,一生沒多長,錢夠用就好,孩子也有工作;要留些時間給自己,現在最重要的是『環保』問題。」

七十一歲的他繼續說:「以前會開工廠,是應市場需要。當時並沒想到,塑膠袋對環境污染;現在自己做環保,要去向人宣導『減塑』,這樣不是互相矛盾嗎?趁還能付出,留些時間來做慈濟。」

往日日夜不停輪轉的塑膠袋機臺,如今僅少量生產,洪天助預計收起工廠,以身作則「減塑」。

天助也自助

洪天助經營的塑膠袋工廠,是日夜輪班作業。太太和員工白天趕貨,他負責下半夜兼顧機械。每天一早他出門趕送貨,回來吃完午餐本該要補眠,卻總又開車到臺南高鐵站,做環保分類、載回收資源。

這間讓他起家的工廠,開了將近四十年;會投入這一行,是一九七三年剛退伍時,三哥邀他:「我在仁德跟朋友合夥塑膠工廠,你來幫忙吧。」

當時正逢經濟起飛,也是塑膠業剛起步時,學銀行管理的洪天助,進入公司後,不但建議老闆接國外訂單,開拓外銷之路,也兼任管理廠務、財務、採購等職務,夜以繼日以公司為家。

公司來了一位新同事邱年玉,剛從商職畢業,擔任倉庫管理;洪天助常看到邱小姐與員工用餐後,一個人在廚房清洗三十多人的碗筷。雖然公司明定輪流洗碗,但少有人去做這些差事;在艱苦環境長大的洪天助,覺得她很有耐心,是將來成家要找的對象。

洪天助老家人口多,父親為了籌措十一個孩子的學費,白天下田、晚上去布袋戲團打鼓兼唱南管,有空還賣梅子餅、枝仔冰……日做夜拚,四十九歲因過度操勞,吐血往生;母親在父親撒手後,堅忍擔起一家大小責任。洪天助深刻感受,「女人」是家中很重要的角色,眼前的這個好對象,一定不要錯過。

親事既成,結婚八年後,他帶著妻子出來打拚創業,在臺南仁德一甲工業區購地,廠房兼住家;白天送貨,晚上等孩子入睡後,回到機臺旁備貨。憑著苦幹實幹的誠懇態度接生意,夫妻攜手拓展出塑膠袋事業。

高鐵臺南站高架軌道下,每日有高鐵列車回收的資源由輸送管集中一處,洪天助與臺南仁德區的社區環保志工來此分類回收。

兩塊六的激勵

一九九○年,洪天助應舊同事蔡秀治邀請,參加新居落成餐會;身為慈濟委員的蔡秀治,向親友分享,證嚴法師呼籲大家做環保。個性勤勞的洪天助,剛結束大陸投資,爽快應允蔡秀治邀約,幫忙載回收資源,「現在比較有時間,可以做環保補閒縫。」

夫妻倆先在工業區裏回收,晚間出去撿瓶罐、紙箱,遇到熟人,就假裝出來散步,「因為怕被人誤會啊!人家會想是不是生意遇到困難,或是欠錢?」

漸漸地,洪天助想去每個村里宣導、設點,邀人來做分類,然後至定點載運。資深的徐春長師兄替他擔心:「這樣做下去,你會載不了。」

要做環保,果然不是簡單事。宣導後響應的回收點多、回收量大,他那輛廂型車一趟送貨出去,回家時順路收取滿載而歸;但是,接到催載的電話,比催送貨的多很多,讓他起了煩惱。

一次與一位慈濟會員聊天,提起自己這臺廂型車載回收物的數量有限,很想勸募一臺貨車;那位會員回家後,向在大成不銹鋼公司當廠長的先生說起;廠長輾轉向董事長提起,志工在社區推展環保,回收物囤很多,載不完……

「喔!這是好事,捐一臺車給他們去利用,環境也比較乾淨。」大成鋼董事長謝榮坤感動於志工做環保的意義,捐贈一輛大卡車,終於解決仁德區回收運載的問題。

早期,飲料罐少有人撿,回收商收購意願也不高,價錢低到要倒貼油錢。為了找回收商,洪天助送貨時到處去問;有時找到了,老闆會告訴他:「下回不要再載來了!」

「怎麼辦?就像『頭洗了,鬍鬚剃一半』一樣。」他不氣餒,繼續尋覓,終於打聽到,臺南仁和路有一處專門收購廢鐵的回收場。

「鐵罐仔,甘有要收?」那天,他載了整車的鐵罐,希望能空車回家,「攏是鐵罐仔,沒啥價。」回收場一位老人家皺眉回答。

「沒要緊啦,壓下去攏是鐵仔,載來沒關係。」老闆娘蕭千金在一旁說:「一公斤兩塊六。」

「兩塊六?」洪天助以為聽錯了。因為從沒賣過這個好價錢,還常被拒絕。這讓他信心大增,向老闆娘說:「這都是志工回收的,還有很多哦。」

「有多少攏載來。」原來,蕭千金早認識慈濟,也曾捐款護持,「志工做得那麼辛苦,載來會收。」

每次前來,洪天助便會停下來和老闆謝復恩聊天;有一次將一卷錄音帶送給老闆娘,「這卷《無子西瓜》,是志工紀媽咪說的故事,很好聽。」

一年後,謝家開始每月繳善款,熱心的蕭千金更幫忙勸募,也曾和先生去花蓮,參加慈濟舉辦的「靜思生活營」,回來後也帶動親友一起護持慈濟行善。

南區慈濟人醫會每月到臺南龍崎、玉井、關山等地義診,洪天助(圖中)跟上山,陪伴苦於交通不便、難以外出看病的長輩。(攝影/黃裕雄)

 

心疼艱苦人

因為工廠有太太顧著,洪天助不只歡喜做環保,還時常與志工一起訪視案家。

有一位流浪漢李先生,三年來住在臺南市東郊的軍用廢棄防空洞;志工們走進漆黑防空洞,蚊蟲亂飛,大夥定神一看,角落只有幾件舊毯子和布巾,寒冷的天候中,生病的李先生蜷縮著。

這讓洪天助起了一股憐惜之心。想到自己小時候家庭雖然窮,但還能勉強度日;眼前這人「有路無厝」,洞窟不見天光,如何度日?

同來的志工趕忙去載床板,幫忙清理環境,購買棉被和禦寒衣服,洪天助回車上捧來一個蓄電池和一包米。「這是我去汽車修理廠募來的,可以點電燈一個多月,下回來我再幫你充電。」洪天助不只送米糧,還用心替他營造一個有「光明」的家。

罹患肝癌末期的劉先生,經人提報到慈濟分會,太太陪他歷盡滄桑,貧病交迫下兩人無處安身;分會社服同仁請志工幫忙,洪天助四處協助「找厝」,終於在歸仁找到一處舊屋入住。

另有一位張先生,來到分會求助;評估之後,洪天助和劉太太商量,隔一間房間給張先生住,相互照顧。

眾人選個日子一起去舊屋,出錢、出力,幫忙整理雜草叢生的環境。洪天助和志工載來木板及角木,也請有木工專業的志工整修,讓兩個弱勢人家同住屋簷下,「艱苦人照顧艱苦人」,有一個溫馨的家。

無家可歸的李先生棲身防空洞,洪天助與志工們協助打掃、提供生活用品。(攝影/蘇文法)

化解姊妹心牆

「老闆兼業務」的洪天助,長年忙碌於事業、志業、家業,少有休息。有一陣子忙到左耳聽不到聲音,住院檢查;隔壁床是一位中風的老伯,沒有親人幫忙翻身,生了褥瘡,整天唉聲嘆氣;洪天助陪他聊天,講慈濟的故事,扮老萊子唱歌來化解他的孤單。

老伯的女兒,終於在假日來探望,洪天助以靜思語「行善、行孝不能等」相勉,鼓勵她把握時間陪伴老父。閒不住的他,住院四天,也做了四天志工;雖然檢查不出失聰的病因,出院十多天後,左耳奇蹟地恢復聽覺。

「住院回來也要休息一下,人不是鐵打的。」太太叨唸,心疼洪天助繼續忙於環保與訪視。

訪視路上,洪天助跟同行志工說:「蘇家兩個姊妹,好像互相沒講話。住同屋子,沒說話要怎麼生活?師姊,我們來想有什麼辦法,把姊妹的心結打開。」

蘇大姊在先生往生後,帶著孩子回娘家住,三個孩子中有一個弱視。蘇家小妹原本在彰化一家醫院當護理師,為了幫助姊姊和照顧洗腎的父親、中風的母親,辭掉工作,回來臺南就業,薪水減半;也為了照顧親人,放棄一段論及婚嫁的感情。

妹妹有時心情不好,無處宣洩情感,蘇大姊又不會說安慰的貼心話,久而久之,姊妹形同陌路,像築了一道「無形心牆」,幾無交流。

「我們去的時候,先與大姊和兩個老人家溝通,然後再上樓……」「你們女眾會比手語……」眾人討論熱烈,希望讓兩姊妹化解誤會。

到了蘇家,大家分頭溝通,再請姊姊到樓上請妹妹下來。這時,志工們開始醞釀情境,先表演《跪羊圖》手語,再唱歌曲《媽媽》,當場蘇爸爸感動地流下眼淚。

姊姊向妹妹說;「真感謝有你,平常上班工作很累了,回來還幫忙照顧這個家。」妹妹也對姊姊道出心裏的話,兩姊妹終於解除了「心苦」,師兄師姊也溼了眼眶。

洪天助視妻子邱年玉為「知己」,家業、事業、志業崗位相互補位。

 

鋼條變細針

洪天助待人熱忱,也樂於分享親自參與的慈濟事;與人做生意或互動,會把他們變成好友,也邀約一起行善,大家對他的感受是:「洪師兄有很豐富的志工經驗。做人內斂,講話不疾不徐,很幽默。」

這款的形象,妻子最了解,也感受最深。夫妻牽手做慈濟,「互相抽替」,邱年玉如果去做醫療志工,那幾天洪天助就要加班;平時邱年玉在家,勤勞的洪天助,送貨常兼程收善款或「找事做」。

做環保、慈善訪視、慈濟人醫會山區義診,洪天助也參加過海外賑災。每次賑災回來,都會和邱年玉分享:「看到我們送物資去,居民們說,不知如何形容感動!」民眾受災的情景,讓他勾起幼時家境窮困景況,就更積極去助人。

雖然生活已經不虞匱乏,但家裏的電視、櫥櫃、桌子和廚房流理臺、廚具,都是環保回收撿回來用的。邱年玉說:「他很節儉,年輕時躁脾氣,凡事講求速度,對待人常沒有好聲色;現在,鋼條的個性在慈濟被鍊得變細針,到處去串連愛。」

人生走過大半,隨著參與慈濟,看到證嚴上人年逾八十未曾休息,愈讓洪天助感覺要學習上人,把握時間帶動更多人一起付出。

鬢髮已斑白,腳步不曾停歇,洪天助除了感恩有賢內助不嫌他閒不住,也慶幸人生這條路有慈濟,閱歷人間無數悲苦,「進入慈濟不怕沒事做。」人生七十才開始,他會繼續走助人之路,也為自己鋪下更長的精彩人生。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