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627期
2019-02-01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新訊
  特別報導
  靜思精舍生活禪
  親師生‧坦白話
  慈善臺灣
  助人線上
  阿板薰法香
  厝邊好朋友
  老人沒問題
  志工人物誌‧臺南
  志工人物誌‧屏東
  志工人物誌‧臺中
  真情映象
  健康百寶箱
  特別報導
  聞思修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最美的笑容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627期
  菁桐里的春風少年
撰文、攝影‧朱秀蓮

志工胡智慧帶動菁桐里的長輩們舒展筋骨。

燃燒未盡的天燈墜落,燒掉了環保點,
菁桐里的好鄰居們,少了話家常的好去處,
轉而推動社區關懷據點,
讓長輩們滿面春風,樂在一起!

距離臺北盆地邊陲木柵約莫三、四十分車程的山城,廢礦坑、鐵道、老街、天燈以及輕輕淺淺流淌而過的基隆河,假日裏,遊人愛來這裏拍照打卡,或是順道掛上祈願竹筒、點放祈願天燈。

春去秋來,花開花謝,不復繁華時期萬人湧入的盛況,人口外移,大多數的平日裏,點綴幽靜山城的是七老八十、耄耋之年的銀髮長者。在新北市平溪這質樸的小聚落,她的名字叫「菁桐」。

 

 

胡詹明珠一九四六年在菁桐附近的白石村誕生、成長,嫁到鄰村的十分,隨著在鐵路局服務的先生,遷至菁桐的鐵路宿舍居住,養兒育女。

一九七一年,她受雇在鐵路局服務,先後負責管理宿舍和剪票員的工作;「我就頭腦太好,考不上。」以一分之差未能成為正式員工的往事,她笑笑帶過,直到二○○六年退休。

她樂於學習,近四十年不間斷地熟練吹奏北管;因為喜歡「多管閒事」,早在一九九一年她就是社會局的志工,加入「平溪愛心工作隊」協助急難救助;退休後她就近擔任衛生所志工,儘管視力退化、膝蓋也動過刀,但幫忙量血壓、推輪椅,一刻不得閒。

胡詹明珠宛若「管區」,在當地可說無人不識,無戶不曉。教養子女有方的她,還在二○○五年當選模範母親呢!

也是在二○○五年,顧家的另一半往生,頓失摯愛,她以淚洗面。同為鐵路局員工眷屬、中山區慈濟志工黃麗華,鼓勵她加入慈濟,轉移思夫的憂傷;因為學習北管而熟識的深坑區志工李雪蘭,則是邀約她一起做環保。

認同上人做環保愛地球的理念,胡詹明珠開始在菁桐社區一帶推動環保,帶動左鄰右舍做回收。在鄰居提供的空地上,搭建起簡易的環保回收點,鐵路局的老同事知道她在做環保,也會提供乘客留下來的瓶罐紙張,讓她集中在環保點整理。

可惜的是,兩年多前,因為燃燒未盡的天燈墜落,一把火燒掉了環保點。如今胡詹明珠只能就著家門前的空地,集中整理回收物,累積得差不多了,再請志工載回木柵環保教育站。

每每提及此事,胡詹明珠都會感慨不已,不僅因為少了一個便利的回收物集散處,一起做環保的好鄰居們也少了可以互動話家常的好去處。

開素食小館的葉明進,每週三上午七點半,開始來來回回接送長輩上課。

大家的事,大家付出

每三個月,會有新北市社會局巡迴老人卡拉OK來帶動社區長者唱歌,帶來歡樂;胡詹明珠覺得這樣的娛樂對老人家不夠,她動念想在社區辦老人共餐,經濟條件不優渥的她,藉著擔任衛生所志工的機會,向主任林太仁醫師提出想法,獲得贊同。

但經費要從哪來呢?「給我料想到了!」皇天不負苦心人,「有願就有力」,慈濟基金會有感於臺灣高齡化社會來臨,陸續在全臺各地推動社區關懷據點,胡詹明珠的發心有了最佳後援。從二○一七年七月五日開始,「慈濟菁桐里社區關懷據點」每週三早上在菁桐里民活動中心熱鬧登場。

又一個問題來了,散居菁桐、白石和薯榔各里的獨居長輩,多數年事已高,有的更是行動不便,要如何集中來參加關懷活動?

平時就結好緣的好鄰居,紛紛跳出來幫忙。像開素食小館的鄉親葉明進,擔負起載送的工作,從早上七點半開始來來回回接人,「星期三我跟老婆請假。」暫時放下自己的營生,葉明進視這些長者如自己的雙親,說什麼也要把還能出門的長輩帶來參加活動。

「在家無聊,做這個很快樂。」和在場長者比起來像小老弟的鄭聰榮,也年過七十了,幫忙載的是較遠的薯榔里長者。

有空就來的他,感受自己也會老,要趁現在還「年輕」,一起加入關懷老人的行列,相互補位。

補位的還有菁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明益,遇到假日或衛生所護理人員未能到場時,很自然地幫忙量血壓,記錄老人家的健康狀況。

遇到需要鋪墊子、擺桌椅的勞力工作,大家捲起袖子,和樂融融地逗陣一起來。

菁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明益(左)幫忙量血壓,記錄老人家的健康狀況。

帶動健康,今日最美

「我要活到一百歲,健康到一百……」頂著時髦髮型,新北市松年大學講師蔡裕馨邊說笑,邊帶著已到場的長者念口訣、做運動;拍手、擺動、拉耳朵、按摩臉頰、左右搭肩,反覆帶動。

「今天誰最水(美)?」蔡裕馨老師問大家。「老師尚水!」長輩疼惜如兒女般的老師,大夥笑成一團。蔡裕馨也使出渾身解數說唱,老人家被她逗樂,一個個笑得合不攏嘴。

「沒代誌要找代誌做,才不會失智。」、「手舉高,手臂才不會萎縮,自己來做尚好。每天做,有了解嗎?」蔡裕馨雙聲帶兼用,傳遞健康知識,鼓勵長者來參加活動,才不會在家坐著打瞌睡,愈睡愈沒元氣。

「來,我們做伙做。」配合螢幕上的動作,在軟墊上示範的是胡智慧,他是胡詹明珠的大兒子,任職於新竹的知名電子公司,利用假期來幫忙帶老人家做運動。

從肩頸放鬆法到強化腰部及脊椎矯正,他一段一段地示範;還自掏腰包買按摩球、彈力球給大家用,教導血液循環的運動,老人家都覺得很受用。

來幫忙的不只兒子,女兒胡素真也來了;這天因為大廚有恙,原本擔任助手的她升格掌廚,和前來協助的志工呂麗卿以及在地的環保志工有默契地搭配,俐落地翻炒。

陪伴長者、確認菜色、幫忙香積、溝通運作,七十三歲的胡詹明珠在據點忙進忙出,笑容始終掛在臉上。她付出的身影,兒女看在眼裏,跟著她的腳步同行。

物價起落,每週要讓四、五十個以上的人共餐,還要「不怕人吃」,經費有時難免不足。慈悲善良的鄉親們往往也樂於捐獻,有多的蔬菜、水果、點心,直接就往廚房送或拿錢補貼,「她拿兩千元給我們贊助。」胡詹明珠介紹善心的鄉親黃玉燕,出錢又出力,言談間滿是感恩。

歡樂氣氛感動從印尼受雇來臺擔任看護的萊拉,她則是買了一大袋雞蛋,請胡詹明珠煮熟跟眾人分享。

菁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明益(左)幫忙量血壓,記錄老人家的健康狀況。

壽量寶藏,寄放歲數

「我常常聽上人的法,我們人呷老,毋通認老,我們要趕緊出來做,愈做會愈年輕,面會愈青春,這就是阮上人說的慈濟面霜。」

「我趕緊來做、趕緊來囤,囤給我的子孫,大家都幸福美滿。」胡詹明珠聽從上人的叮嚀「要活就要動」,積極為人群服務;她更感恩上人開闢慈善、環保、醫療等等道路,讓弟子去走。

「上人有說,要在壽量寶藏寄五十歲,我若寄五十歲,我現在還很年輕耶,才二十三歲!哈哈!」謙說自己還在學習、還學不夠的胡詹明珠,歡喜行在菩薩道上,要讓更多老人健康、快樂和幸福。

人呷老,毋通認老,要趕緊出來做,
愈做愈年輕,面會愈青春;
趕緊來做、趕緊來囤,囤給代代子孫,大家幸福美滿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──    胡詹明珠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