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月十三至十四日 甘願辛苦
12.13~14《農十一月‧初七至初八》
【靜思小語】利益人群不計代價、甘願辛苦;若只求「利」,「害」隨之而來。
不忍眾生受苦難
十三日醫療董事會,多位董事及醫療主管分享對慈濟醫療系統永續經營的看法與建議。上人表示,自己不具備醫療專業,但是對於醫療的關心,與最初創建慈濟醫院時一樣,未曾改變;感恩、尊重、愛,以不捨眾生的慈悲心為眾生拔苦,是慈濟醫療的基本精神,從過去、現在到未來,皆仰賴董事與主管們共同維護。
「佛陀的精神是『唯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己身求安樂』,而我承接佛陀的教育,守住這一分信念,所思所想都是要解決眾生苦難,不為自己求安樂,幾十年來如一日,也期待大家有相同的方向。」
上人談到自己現在深刻感受到「病」之苦,對於醫療有更深切的期待,期待醫療持續進步,以更精湛的技術、更精密的儀器,為人找出病因、拔除病苦;在追求醫療科技提升的同時,感恩、尊重、愛仍然不可少;醫療最重要的、生命最需要的,就是真誠的愛。
上人以今年歲末祝福標題:「感恩尊重生命愛,和敬無諍共福緣」勉勵大家,從董事會、執行長辦公室到各醫院行政團隊,都要提起「覺有情」的精神,對於空間的利用、擴建和儀器的採購等等用心分析,該做的就要做;莫忘「以戒為制度,以愛為管理」的慈濟人文,摒除人我是非,維護醫療志業,為社會人群付出。
「以戒為制度,做該做的事、不該做的不去犯,這就是守戒;以愛為管理,我不曾過問慈濟醫院有沒有盈餘?董事們都很用心、很嚴謹,所以我在這方面仰賴大家的用心。」上人期許大家相互尊重,而且以生命為重,為人間做該做的事。
信為道源功德母
「慈濟建醫院、設學校等,都不是為了營利,若總是為了收支盈虧斤斤計較,難以發揮無私大愛。只為求『利』,『害』就隨之而來;不如將心力用於『利益』人群,不計代價,即使自己再如何辛苦,也甘願去付出。」
十四日清晨,與慈善基金會董事閻雲教授談話,上人有感而言,要讓眾生得安樂,就要淨化人心;否則科技發展得愈快,對人間的危害就愈大。
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成長背景、學識經歷,也各有執著,在濁惡的社會人間做事,很容易偏離原本清淨純粹的精神方向。「『信為道源功德母』,要有很單純、沒有雜質的信心,才能行道無礙。有信心、有法入心,才不會受到種種凡夫習氣煩惱影響,而偏離方向。」
上人期許將善與信的精神能量留存下來,「時代、環境在變,慈濟的質不能變;行事可以順應世間法,但是人與人之間一定要『覺有情』,即使各有專精,可以合於覺有情的菩薩心,共同為社會人群發揮良能。」
對的事做就對了
慈善董事會中,上人強調「對的事,做就對了」,哪裏有災難,國際間的慈濟人只要接觸得到,就要用心去救助。有人不明白慈濟為臺灣所做的一切,慈濟歡迎人人來了解;只是聽口頭的說明、看文字敘述,或許仍然不甚明瞭,所以歡迎人人一起來做慈濟,唯有親自投入,才會「知」得徹底。
幾十年來,若是臺灣發生嚴重的風災、水災、震災,慈濟總是從急難救助到中、長期援助,為受災鄉親安身、安心、安生,九二一大地震以後,亦主動承擔受災倒塌校舍的重建工作。慈善救助不能在災難發生時,還先評估有多少資金、要投入多少力量,必須應其所需及時付出;最重要的是「信己無私,信人有愛」,自然能夠凝聚大眾愛心成就人間善事。
「無常災難無法預期,有需要就要趕緊去做,而不是等資金足夠才去救人、才去做事。愛心人捐款的目的是救苦救難,現在某一個角落需要我們去救災救難,就要把這些款項應用在那裏。」
「一直以來,我對善款管理的觀念,就是專款專用,指定捐贈慈善、醫療、教育、人文等等,就歸於各項基金;大家期待慈濟運用他們的捐款做事,透過四大志業踏實地做好。」
上人說,之所以常教慈濟人要淨化人心,調整好心念,才不會深陷「無明網」,無明就是不明白事理,讓煩惱蒙蔽了原本存在心中的清淨無染大愛。「已經明白道理,就不要再被無明網覆蓋,清楚我們要做的事情,用真誠的愛心去付出,做到讓人認為值得付出,不只放心捐款,也樂於投入志工。」
「慈濟人向大眾募款,最重要的是勸募人人的愛心,點點滴滴細水長流。我們也要知道,這群志工菩薩是用真誠的心付出,我們做得好,才能對他們的付出有所回報;他們不求有形的回報,只要知道他們所捐的錢,已經在臺灣、在國際做到什麼樣的程度,他們就很歡喜。」
上人說,人生無常,要把握因緣,「只要是對的事,希望用『覺有情』去做,要用情,不要只在數字上打轉。我們真正要淨化人心,把愛傳給人,帶動人人柔軟的愛心。有這樣的團體存在,社會才不會愈來愈冷漠、愈來愈僵硬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