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後重度慢性腎衰竭
口述/陳慧芬(臺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)
三十二歲的吳女士,已婚,育有兩子,不抽菸、不喝酒、不吃檳榔,兩年前生下第二胎,坐完月子回公司前做了體檢,出現腎功能異常。她不以為意,反而是公司催促她追蹤,她才來就診。
她說,懷孕時喝了很多含糖飲料、尿液有很多泡泡、血壓也不穩定,時而飆高,但婦產科醫師說狀況還好。生產完後,她按傳統方式坐月子,吃一些補身的中藥和雞精等。
她的抽血和尿液檢查報告,很明顯看到肌酸酐指數過高、有蛋白尿的情況,腎絲球過濾率(eGFR)只剩下二十六。
慢性腎臟病分五個等級,她屬於第四期重度慢性腎衰竭,再繼續發展就到第五期末期腎病變。如果有了一些無法解決的尿毒症狀,就要開始執行透析治療(可以選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)或腎臟移植,才不會對生命安全有所威脅。
吳女士不相信自己是第四期重度慢性腎衰竭,她問我為什麼會得腎臟病?
女性懷孕時,腎臟會比原來大一至一點五公分,以代謝更多廢物,集尿系統也會擴張。胎兒在媽媽的腹腔慢慢變大,有時會壓迫到輸尿管,使母體出現水腎狀況,導致呼吸性鹼中毒。
懷孕期的婦女,都可能發生高血壓、蛋白尿、尿路感染、高血脂症或靜脈栓塞等。如果孕婦本身沒有高血壓,懷孕後期血壓才升高,且合併蛋白尿,即是患有子癲前症,也就是妊娠毒血症。
隨著胎兒長大,母體泌尿道的症狀會比較明顯,如頻尿、急性腎盂腎炎,嚴重者腎衰竭、敗血症休克,連帶造成胎兒體重過輕或早產,胎兒也可能成為慢性腎臟病族群。
正常的孕婦需要補充一些高蛋白質,慢性腎臟病孕婦卻要低蛋白飲食,並遵從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。有研究報告指出,素食配合低蛋白飲食,對慢性腎病的孕婦是一種安全的選項。
女性生產後,要開始補身體,但食補不當對腎臟是很重的負擔,也是導致腎衰竭的原因之一。另外,治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痛風、肝硬化、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病藥物,或是止痛藥、抗生素、中草藥、保健食品等,都可能會造成腎臟的負擔。
保健之道其實很簡單,只要把血壓、血糖控制好,不吃來路不明的中草藥,限制蛋白質和鹽分的攝取,並配合門診治療。
吳女士雖然錯過了黃金治療期,但後來規則在門診追蹤腎臟功能,至少都能維持穩定。母親照顧好自己的健康,才可以照顧好孩子。坐月子期間,如果發現眼眶或腳部嚴重浮腫、小便泡沫變多、血尿或是其他症狀,一定要提早就醫。希望辛苦的媽媽們都能保有健康的身體。
(呂家翎整理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