蛋白質支架
口述/王志鴻(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、心臟內科主任)
有天清晨四點多,同時進來兩位心肌梗塞的病人,需要緊急施行心導管手術。我到急診室一看,兩人的狀況都不太好。
他們分別才五十一歲和五十三歲,一位體態還好,另一位超級胖。為什麼年紀不大就發生心肌梗塞?經過詢問,有幾個共同點:第一是抽菸,第二都有糖尿病,第三都有膽固醇和高血壓的問題,就是所謂的「三高」患者。
進行心導管手術打通冠狀動脈後,其中一位必須裝置葉克膜維生,此病患接著又產生很多併發症,二十四小時內就往生了。如果他能提早一天,趕在兩條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前就醫,不到四十分鐘就能完全打通,挽回一命。他的家人從外地趕來,哀傷痛苦,令人看了相當不捨。
在臺灣的慢性疾病死亡原因中,心臟病排名一直位居前二。過去常使用於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病的血管支架,最近幾年已出現突破性的新進展,病人因此有更多的選擇。
傳統的血管支架是金屬材質,可維持血管百分之七、八十的暢通度;若在支架表面塗上抑制細胞增生的特殊藥物,即所謂的塗藥支架,可將血管暢通率提升至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。但由於支架長期存在血管內壁,病灶部位每年約有千分之二至三的血栓產生機率,造成疾病復發甚至死亡。
最近有一種全新材質的血管支架問世,它是利用植物蛋白質所合成。新的蛋白質支架能維持百分之九十五的暢通,可由身體完全吸收,減少併發症狀,可謂心臟病患者的大福音。
不論是一般支架或塗藥支架,對於人體來說都是外來異物,植入體內後,要待血管內皮細胞將支架包覆才算穩定,且必須終生服用防止血栓藥物,才能維持血管暢通。新的「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」為蛋白質成分,兩年內能被人體自然代謝,術後血管阻塞機率與新一代塗藥支架相當,但因有助於恢復血管自行收縮與舒張的功能,心絞痛的機率明顯減少,特別適合首次接受心導管支架治療,以及年紀較輕或對金屬敏感的患者,是未來治療冠狀動脈血管阻塞、支架放置的主要趨勢。
季節交替,為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,冠心病常見的症狀包括胸悶、胸痛及呼吸困難,同時伴隨肩頸痠痛、胸背疼痛、上臂發麻等。甚至一部分病人在急性心臟病發生前,並無任何明顯症狀。
年長者或患有高血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等「三高」患者,較易罹患冠心病,此族群應多注意身體的細微變化,尤其活動量增加後曾出現身體不適,可能就是心肌缺氧的早期警訊。預防勝於治療,定期檢查,早期發現,做最佳治療。
(白佳立、丁瑟琴、黃玉櫻整理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