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費醫療的迷思
口述/簡瑞騰(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、一般外科主治醫師)
過年期間得空讀了幾本書,其中一本是臺大心臟內科醫師黃瑞仁所著的《醫者:披上白袍前的十四堂課》。
書中闡述十四個人生議題,教導醫學生踏入職場前必須學習的功課。他指出,做一名好醫師有三個要素:「醫學知識要豐富,醫學技術要精良,還要有絕佳的醫病溝通技巧。」
然而在「知識、技術、技巧」之外,我還有其他體會。
昨晚我遇見一位患者,是七十幾歲家住屏東的阿嬤,她的兒子在雲林麥寮的臺塑六輕廠工作。阿嬤手腳麻木,在高雄開過刀後,發現頸椎神經還有壓迫,後來漸漸不良於行,須坐輪椅。經過檢查,我建議她再動一次手術,才能重新站起來走路。
兒子一聽就說:「我很感恩媽媽栽培我成為一名工程師,請醫師一定要用最好的治療方式,無論花多少錢都不要緊。」聽到這番話,我很讚歎兒子的孝心,也向他解釋,阿嬤的病況很嚴重,健保會給付大部分,所以不用花大錢。
如今,花大錢買健康,似乎成了臺灣醫療現象之一。許多人以為健保給付的醫材不好,自費的藥比較有效,病人口耳相傳,甚至還會比較、計較,炫耀誰家的兒女肯出錢,父母以此感到驕傲。
事實並非如此。如果花錢買到健康則不打緊,就怕花了錢卻沒有治好病,甚至賠上健康,就不值得了。
前天還有一位病人剛出院,也是一位阿婆。
阿婆住在臺南,過年前因腳疼痛不已而就醫,她在住家附近醫院被診斷是腰椎骨刺壓迫到神經,有四節脊椎退化,每一節都要裝入俗稱珠子的脊椎間支架,再加上鐵衣、束腰,總共要花費二、三十萬元。
阿婆的女兒心裏覺得奇怪:「聽人家說,長骨刺不是只有走路不方便,還會有腳麻、手麻等症狀,媽媽真的需要花那麼多錢開刀嗎?」這位女兒是有些常識的。
過年後,她帶媽媽來我的門診。我替阿婆檢查,一番望、聞、問、切,觀察她走路的姿態,對照檢查結果,確診這不是脊椎長骨刺引起的行動障礙,而是髖關節壞死所導致。於是,幫她安排人工關節置換手術,住院五天就順利出院了。
所以,除了豐富的醫學知識、良好的醫學技術、絕佳的醫病溝通之外,上人常常告訴我們要多用心。要多存善心,要多用點良心,所謂「術德兼備」,除了醫術,還要有醫德。
(林怡利、吳麗娟、李文萍、黃玉櫻整理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