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腸直腸癌
口述/劉張惠泉(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)
七十三歲的阿嬤,平常很注重身體健康,子女也非常孝順,定期帶她到醫院做健康檢查。有一次,阿嬤檢查糞便潛血反應呈陽性,合併貧血,轉診到臺中慈院後,我們安排大腸鏡檢查,發現接近盲腸的地方有個腫瘤,切片結果是侵入性腺癌,必須手術。
家屬告訴我,阿嬤希望趕快手術,農曆年前能夠回家吃年夜飯。我們滿足了阿嬤的心願,手術非常成功,順利出院。術後病理報告顯示,是大腸直腸癌第三期,之後做了標準的化療,至今沒有復發跡象。
大腸直腸癌是高度家族遺傳性疾病,我建議阿嬤的子女儘快來做篩檢,結果連第三代的孫子女都一起來檢查,還好都沒什麼大問題。但是,有一個人遺漏了,是阿嬤五十六歲、從事護理工作的大女兒。
阿嬤治療結束四個月後,大女兒來到我的門診,說排便困難已經六個月了,我趕快安排大腸鏡檢查。檢查前一天晚上,她腹脹嘔吐,緊急掛急診,電腦斷層顯示乙狀結腸有一個腫瘤,導致腸道阻塞;此外,肚子裏也有多處轉移,是末期大腸直腸癌。
腸道阻塞必須連夜手術,手術過程中,我看到乙狀結腸中的腫瘤有四公分大,導致大腸腫脹得像一條大蟒蛇。然而腫瘤位於骨盆腔下面,沒辦法安全、順手摘取,因此術後治療要分三階段進行。
首先做一個人工肛門,先行減壓,以求活命;出院後再安排化療;然後,評估化療成效,決定是否切除腫瘤及關閉人工肛門。
化療過程中,病人的情緒非常低落,足不出戶,求生意志也非常薄弱。還好化療成效不錯,腫瘤縮小,三個月後安排第二次手術,把腫瘤切除、人工肛門關閉。
照理說,病人的情緒應該好轉才對,事實不然,她憂鬱的程度愈來愈嚴重。後來轉介身心醫學科,也住院治療,卻沒有顯著改善。一年三個月後,因病情惡化,出現肝、腎衰竭,走完最後人生。
七十三歲的阿嬤和五十六歲的女兒,結果反差那麼大!讓我想到一句話:「自主性的健康管理,才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!」
(蔡素玲整理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