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安寧不等於放棄
口述/高偉堯(臺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、血液腫瘤科主任)
執行高科技醫療時,「永不放棄」或許是個值得大家省思的議題。尤其當生命走到末端,醫療已難以作為時,安寧療護更顯重要。然而,很多人對安寧療護存在謬思,批評是「對病人不夠積極」。但案例會說話,過程讓醫師有體會,病人和家屬也有所領悟。這些案例鼓舞著我們,什麼樣的選擇對病人是好的。
一位五十三歲的男性病人,七年前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,經歷手術及化學治療;三年後復發,又持續化療;如今,又發現腹腔、胸腔多處轉移。他院轉診給我時,希望我用新的標靶藥物為他治療。開藥其實很簡單,但評估之後,我覺得應該採取不同的策略。
當時,病人出現嚴重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體重減輕等症狀,驗血和躺著拍的X光片都找不出腹痛的主要原因。於是,我建議站著照一張X光片看看。這個決定改變了病人的命運,當病人轉換姿勢搖動肚子時,發出水甕般的聲音——那應該是腸阻塞。拍出來的片子也證實了我的想法。
即使做正子造影,都未必能做出這樣的診斷,但只是換個姿勢,一張簡單的X光片,病因即無所遁形。腸阻塞病人存活率通常只有三點七五個月,這時若還積極做化療、標靶治療,病人生命未必得以延長一個月,卻要多付出上百萬元的醫療費用。病人離開人世前,即可能傾家蕩產,這是高科技醫療需要思考的議題。
我和家屬談了很久,家屬不願意和病人討論這件事,希望給予積極治療。但在我們和病人及家屬一起談過以後,病人做了抉擇——希望讓自己舒服地過完最後時光,接受安寧療護。
過程中,我們也看見病人與家屬的改變。病人剛開始對鼻胃管相當介意,他說:「這個樣子我怎麼出去見人?」但在出院前,他對妻子柔情地說:「老婆,我陪妳去樓下聽音樂。雖然我剩下的時間不多!」可見他已安然接受自己的病情不可逆轉,開始做最後的打算,後來病人出院和家人最後團聚,歡欣圓滿此生。
所以,科技之外,更需要心靈的對話,免除痛苦卻安詳了身心,很感念病人和家屬聽進我的心聲。
(楊家妤、黃玉櫻整理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