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遇見更好的自己
2015-05
  改變社會的靜默力量
  愛讓明天更好
  人心不能降伏,要啟發
  堅持,就會看到希望
  找回生命陽光
  不勞碌,很歡喜
  護大地,環保要持續
  跨進愛之門
  一分學習,一分收穫
  世界需要善循環
  服務人,比被服務有福
  就是愛做「傻事」
  真正的富足
  善力,不是來自錢
  以心為墨
  正視擁有,莫嘆失去
  作別人生命中的貴人
  開啟心的力量
  眾力成就不凡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道侶叢書 / 遇見更好的自己
  找回生命陽光
◎邱如蓮、梁桂菊

陳慈浟,一九六五年生
到府坐月子保母
大愛媽媽
 
關心就像一條救命繩索,
把我從絕望的懸崖邊拉回來;
我學習為人群付出,從中找回生命陽光,
也努力為別人帶來溫暖。

 

「慈浟媽媽,您下次還要再來喔!」被小小、溫暖的身軀擁抱著,我的心也跟著暖洋洋起來;受一張張小臉吸引,我總是每週依約前往。

我為孩子們說故事、教他們比手語;個子嬌小的我,在孩子群裏就像他們的同學。很多人覺得我對孩子很有一套,同行的大愛媽媽都叫我「孩子王」。但其實一路走來,是孩子們做我的老師,一步步教會我怎麼做「母親」。

 
***

一九九九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,女兒被倒下的衣櫃壓傷,幸好及時救出而無恙。身處災區,看到慈濟人的動員與付出,我開始每個月固定捐款給慈濟。

不久,向我收善款的顏金珠師姊,問我要不要去花蓮參訪?我幫自己和念國一的女兒繳了約兩千元的來回車資和餐費,搭上慈濟列車(慈濟向鐵路局申請的團體專車,由搭乘者自費),參觀了靜思精舍、慈濟醫院和慈濟大學等。

一路上聽著慈濟人的分享,女兒非常認同,鼓勵我也去做志工。但是當時的我,一心只想給孩子過更好的生活,認為捐善款支持就可以了。白天繼續忙著工作,晚上回家張羅家務,生活就像連環齒輪般,緊推著我一天過一天。

我跟先生沒日沒夜拚經濟,焦躁的生活步調,導致我們大、小事都吵,誰也不讓誰好過。一對兒女因此各自選邊站,兒子學習了先生的大男人,女兒的個性在無形中變得跟我一樣硬。

某天夜裏,我到巷口等候就讀夜校的女兒下課,夜歸的她看見大馬路上有飆車族呼嘯而過,微慍地說:「爸爸怎麼又讓你一個人出來等我?多危險啊!」走進家門,看見爸爸坐在客廳看電視,她情緒一來,脫口而出:「沒見過這樣不負責任的爸爸!」

工作了一天,先生的怒氣瞬間被點燃,「嫌我不好,就去當別人的女兒!」女兒扭頭走回房間,「碰!」的一聲關上房門。

看見父女吵架,我的情緒相當矛盾,既難過兩人關係失和,卻又因為女兒替我出氣而感到安慰。夫妻的不快漸漸感染了孩子,一個家分裂成兩半。

女兒高中時到外地求學,每次放假回來,我總是放下工作,帶她到郊外踏青。一次送她搭火車,上車前她輕輕對我說:「媽,我不想回學校……」我以為她只是課業太重、想家,沒有仔細探究。

之後接到教官來電:「您女兒在學校時常昏倒,請帶她到醫院詳細檢查!」我慌了手腳,帶女兒跑遍大小醫院,得到的回答總是:「身體沒有毛病。」藥物並未改善她暈眩的症狀,無計可施之下,只好替她辦休學。

休學在家,女兒告訴我,「媽媽,我在學校不快樂。」我讓她轉到住家附近的學校就讀夜間部,女兒自己也提議:「白天我去打工賺學費。」她每天早上背起包包上班,下午回家換衣服趕去上課;看她過得忙碌而充實,我的心也安了一半。

當一切看似步上軌道時,女兒的生活又脫軌了。一次,她昏倒在我的房門口,送醫後才發現,她將治療暈眩的藥物一口氣服下,心臟負荷不了而疼痛,來衝撞我的房門。

女兒告訴我,學校裏又發生同樣的問題,同學的排擠讓她喘不過氣;本想寄託在工作上,但連續三份工作不順,加上家庭氣氛低迷,讓她選擇逃避。

我開始留意女兒的心情,但她不願媽媽擔心,總是將心事藏起。那陣子,我和先生的爭執次數增加,心力交瘁下,我開始畏怯面對女兒的憂鬱。

那日清晨,聽到輕輕的敲門聲,我曉得是女兒,卻沒有勇氣應門。朦朧中,又緩緩睡去。

起床後,習慣性地走到女兒房間,看見包包還在桌上,卻不見人影。心想:「怎麼還沒出門,是去買早餐嗎?」正疑惑著,腦袋裏突然冒出:「會不會在頂樓?」

就在考慮是否要上頂樓找女兒時,忽然間外面傳來一聲巨響,走到陽臺往下看,這時家中對講機響起——我明白地上的人是誰了……

渾身顫抖跟著救護車到醫院,我跪求菩薩救救女兒,自責後悔:「為什麼沒有應門?為什麼沒有到頂樓找她?……」

望著急救室熄滅的燈號,腦袋頓時一片空白。淚眼婆娑中,兩個模糊的藍色身影蹲下來,輕聲地安撫我:「要祝福女兒能放下一切,到沒有悲傷的地方。此時此刻,你也要學習放下,讓孩子好走。」

她們是剛好來醫院探病的慈濟志工,儘管素昧平生,我卻像找到了依靠。她們問我需要什麼幫忙?我表示自己是慈濟的會員,她們立刻指引我聯絡平日收善款的慈濟委員,並確定有人會接手關心,才安心離去。

顏金珠師姊得知消息,趕緊聯繫志工來為女兒助念。那時正值上班時間,志工不好找,事後我才得知,有人向公司請假、有人託鄰居幫忙照顧孫子……只為了安撫我的心,祝福女兒好走。

我和先生都是臺北人,在臺中並沒有什麼親友,女兒告別式那天,金珠師姊便邀約一些志工來送行,在我最傷痛的時刻,給我最大的心理支持。

告別式結束,先生很感動,拿出紅包想表示感謝。金珠師姊回絕說,是女兒的因緣好,才能有這麼多人來結緣。先生便向金珠師姊說:「那你帶我太太去慈濟做志工好了!」

 
***

辦完後事,我仍無法接受才十七歲的女兒,以這樣的方式離開,殘酷的畫面不時在記憶裏浮現,每晚要握著兒子的手,才能入睡。

走在街上,總不自覺尋找與女兒相似的背影,忍不住跑到前面看是不是她;也常坐在女兒的房間,看著照片以淚洗面,甚至望著通往頂樓的樓梯,想要跟著她走……

程淑圓師姊擔心我走不出來,時時打電話安慰我:「你怎麼在哭?心情不好就來我家。」這些電話像一條條救命繩索,常把我從懸崖邊拉回來。如果拒絕太多次,她會邀其他志工,直接出現在我家門口,然後說剛好路過,要上來看看我。

眼看我鑽在牛角尖裏繞不出來,工作也快持續不下去,金珠師姊邀我一起參與志工服務,轉移生活重心。

我沒有多想,只想讓自己忙到沒時間思念女兒,只要靜思堂有課可以上、有志工可以做,都不推辭。

我參與的第一個志工活動,是進校園擔任大愛媽媽,帶領國小二年級的孩子遊戲。頭一次進教室,看到一張張天真臉龐,嘻嘻哈哈唱著歌,歡樂的氣氛,讓我深受感染,也跟著孩子笑鬧。

然而回到家裏,想起女兒,臉頰又淌滿淚痕。我以為我不會再去了,淑圓師姊卻再次邀約;想起那群孩子熱切的臉,我又答應了。

有時難免遇上內向壓抑的孩子,想起兒子、女兒曾經也是這樣走過來,就會多花一點時間陪他們聊天、留意他們的心情。這才發現,過去的我從沒有仔細傾聽孩子的心,從不知道他們也有煩惱和害怕。

然而過度的關心,有時也會是一種負擔。記得初次陪伴慈青那年的母親節,我們想了一個點子,出其不意打電話給孩子們的媽媽,讓他們向自己的媽媽說說話。在眾人面前,聽到媽媽的聲音,孩子們只覺得有些尷尬。

陪伴,是比較不會去對孩子囉唆;管教,是要孩子跟著我們的想法走。一路走來,我也學習到對孩子只要關心,不要擔心,他們才不會有壓力;無論未來他們選擇了哪一條路,都要靠自己去打拚。

女兒離開十一年了,我陪伴過的孩子,也從小學延伸到國、高中和大學生。當陪伴的慈青踏出大學校園、面對社會挑戰,我也彷彿見到女兒畢業的模樣,內心既不捨又安慰。雖然他們工作都忙碌,但一直和我保持聯絡,也會利用臉書、Line等留言關心我。

這些年來,我從孩子們身上學到很多,尤其是「放手」——父母常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放到孩子身上,為孩子帶來壓力;我們要學著去尊重孩子,讓他們做自己。

曾經見到一位媽媽,看小二女兒的作業,只要出現不滿意的字跡,就用橡皮擦擦到一字不剩,要女兒重寫;孩子寫得滿腹委屈,媽媽更是又急又氣。那一幕讓我想起女兒小時候,我也是這麼嚴厲要求,養成她凡事要求完美、對自己過於嚴格的個性……

親子間硬碰硬,會造成兩敗俱傷,感謝女兒留下這份功課讓我學習,更感謝慈濟志工把我帶出來,讓我看見別人的故事,從而發覺自己的問題、改變自己。

 
***

為了多了解兒子,我結束原本的工作,轉而協助雙薪家庭處理家務;排班制的工作,讓我有更多時間陪伴兒子。

我到兒子的足球隊擔任愛心媽媽,孩子們比賽時,替他們準備茶水、冰毛巾,讓他們下場時能夠馬上補充體力。

為了陪伴兒子到英國比賽,我兼差努力存旅費,雖然辛苦,但看他在球場上奔馳,我感到十分驕傲。

國三那年,兒子央求我讓他跟著老師騎腳踏車環島,如果是以前,我肯定擔心他即將參加高中考試,會影響成績。後來,我學著放手,讓他去闖一闖。當他晒黑回家後,跟我分享沿途的風景有多美,我不僅佩服他的體能,也驕傲於他的勇敢。

轉眼間,兒子已當兵回來了,雖然個子高過我許多,但還是常會抱抱我。他一路見證我的改變,曾表示我做慈濟,讓他很安心。我也告訴兒子,等工作到六十歲,我就要去醫院做全職志工,不讓他替我擔心。

除了學當媽媽,我也學著當溫柔的妻子。先生和我的個性都又急又衝,在擔任大愛媽媽陪伴孩子的過程中,我學習到愈急愈溝通不良。我努力修改脾氣,爭執不下時,就打開大愛電視,讓師父的法來解我們夫妻的結;沒想到挺有用的,現在我們意見相左時,也能坐下來好好商量。

近年常見自殺相關報導,年輕人承受不住壓力,選擇結束生命,似乎認為這麼一跳,痛苦也會跟著結束。每當看到類似新聞,回憶浪潮就迎面襲來,那一天清晨的砰然巨響,彷彿仍在耳邊……

失去女兒是一輩子的痛,我將親身故事和很多媽媽分享,也時常受託開導孩子,希望這個痛苦經驗別再發生在其他人身上。親近的人總在無意間傷害對方,這時如果有信任的第三者,能傳達彼此的真心,父母跟孩子的關係就不會那麼緊張。

五年前,我從家務工作轉任協助產婦坐月子、照顧新生兒。雖然做志工的時間變少了,但我告訴自己要用做志工的精神投入工作,我把每一位產婦都當成自己的女兒,視每個新生兒為自己的孫子。

我服務的對象大多是醫師或科技新貴,她們的收入高,卻有很多煩惱。她們常會問我: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快樂?我告訴她們,把壓力轉化成對人群、對社會的助益,把自己當成是「有錢可賺的志工」,心情就會不同。

看著皮夾裏的照片,女兒笑容燦爛,相信她會對我的改變打個滿分。我也會用一輩子的時間,帶著她去愛更多、更多的孩子。

 

【你也可以參加】

大愛媽媽

慈濟在靜思堂及各地會所開辦「大愛媽媽成長班」,提供團康、手語、表達方式等課程;透過口說、戲劇、玩偶、繪本創作等方式,將美善人文植入孩子心中,並在生活裏實踐。

目前全臺有超過五千位大愛媽媽。有別於一般學校志工媽媽管理秩序、協助教學;大愛媽媽傳達生命教育理念,引領孩子看見世間苦難、發現自己的幸福,開啟愛的能量,去關心人、愛人。

 

【小辭典】

助念

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是生命的自然循環,佛教視死亡為「往生」——此段生命的結束,是另一段生命的起點。臨終時刻,家屬可以透過「助念」,以祥和的佛號聲,提醒往生親人放下牽掛,安心往赴另一段因緣;同時也安住自己的心,將悲傷與不捨,轉為祝福。

以佛教臨終關懷的角度,親人的「助念」是最重要的,遠勝於外人的助念。慈濟人助念,主要是表達對法親的珍惜,陪伴、帶動家屬一起給予往生者祝福,並不對外服務,也不收取費用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