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遇見更好的自己
2015-05
  改變社會的靜默力量
  愛讓明天更好
  人心不能降伏,要啟發
  堅持,就會看到希望
  找回生命陽光
  不勞碌,很歡喜
  護大地,環保要持續
  跨進愛之門
  一分學習,一分收穫
  世界需要善循環
  服務人,比被服務有福
  就是愛做「傻事」
  真正的富足
  善力,不是來自錢
  以心為墨
  正視擁有,莫嘆失去
  作別人生命中的貴人
  開啟心的力量
  眾力成就不凡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道侶叢書 / 遇見更好的自己
  真正的富足
◎葉文鶯

蔡玉鳳,一九三七年生
曾為家族事業管帳
醫療志工、懿德媽媽
 
在幸福的日子,
體會貧窮、苦難和無常,
看見人生百態,
也是自我教育的好機會。

 

我從小跟著虔信佛教的母親到全臺各寺院參訪,拜見過不少法師,長大後也喜歡親近道場。一次,有人邀我到花蓮,說是一位比丘尼要在當地蓋醫院。

同行的居士們在靜思精舍小小的大殿禮佛後,向證嚴法師請求皈依。當拿出預先備好的紅包,法師卻請我們各自收起,聲調和緩地告訴我們,「為佛教、為眾生」是他皈依時師父對他的叮嚀,希望我們也能謹記在心。

我覺得奇怪,佛教徒供養法師是理所當然的事,這位看來弱不禁風的法師,顯得與眾不同,我想起母親常交代我:「找一位有德行的師父跟著學習佛法。」因此決定要跟著他做慈濟事。

 
***

三歲時,我的父親去世,上有哥哥和八個姊姊,全靠著母親一手拉拔長大。哥哥和姊姊只受小學教育便開始分擔家計,而我有機會念到商職畢業。

臺灣光復後,哥哥靠著做生意賺了不少錢,我在他的公司擔任會計。工作之餘,常光顧裁縫店挑選布料、量身訂做衣服;有時等不及,直接留在店裏催促師傅趕工,好讓我帶回家。

婚後,生活優渥也悠閒,家裏僱用歐巴桑幫忙煮飯、打掃。從娘家到夫家的事業,我都負責管帳,先生需要用錢時得向我伸手,也導致我的個性有些跋扈。投入慈濟後,我將掌控金錢的權力放開,才有較多時間做志工。

我曾經愛美又講究穿著,為了不與人「撞衫」,不是找師傅訂做,就是到華洋百貨購買舶來品,甚至到日本「瞎拚」,挑選行頭。

沒想過有一天,衣櫥裏那些花大錢買的衣服,我會捨得送給姊姊和好朋友。成為慈濟委員後,我認為最美的衣服是那身旗袍,以及「藍天白雲」志工服。

參與國際賑災時,志工隊伍從頭到腳整齊畫一,我們曾在機場被外國人讚歎:「你們是什麼團體,怎麼這麼美?」

我以穿上慈濟制服為榮,特別重視自己的委員形象。師父要女眾穿旗袍、梳包頭,頭花夾得正才好看,不能隨便。有時看見同行的志工,頭髮未能梳理整齊,我總會適時提醒。

擔任慈濟護專(慈濟技術學院改制前)的「懿德媽媽」時,我們甚至接受前駐美外交官錢復夫人田玲玲女士的指導,調教儀態,以顯莊重優雅,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身教。

從這些小地方,我明白師父對志工的期許很高;如今志工人數眾多,唯有自我約束,才能建立團體形象。

我的個性活潑,唱歌、跳舞都會,和年輕人在一起,沒有代溝。剛加入慈濟時,便負責陪伴南區的慈濟大專青年,以媽媽心關懷他們的學校生活,帶他們一起去做志工。

二十多年來,我每個月搭乘火車到慈濟技術學院和學生們聚會。看著他們一屆又一屆畢業,進入各個醫療機構服務,我感到歡喜,這是師父培育良護的目的。

後來,我也擔任大林慈濟醫院醫護同仁的懿德媽媽。臺灣這幾年鬧護理荒,服務人力不足,影響最深的莫過於病人。為了留住這群「白衣大士」的心,我們常準備水果、點心或是小禮物,慰勞他們的辛勞,給予心理支持,讓他們安住在工作崗位。

我的懿德女兒遍布全臺,無論她們身在哪裏,若傳來結婚、生子的喜訊,或是遭遇人生低潮,只要知道,我總是盡可能去相伴和鼓勵。直到現在七十九歲了,我還是每個月搭火車到花蓮和慈濟技術學院的孩子相聚。

有人問我,除了車資花費,車程那麼遠難道不累嗎?我說只要有心,就不覺得路途遙遠或勞累。

同期承擔技術學院懿德母姊的志工,曾因年紀大要請辭幹部。師父說:「你們向我辭(退),我答應;若有一天我想辭(退),誰來答應我呢?」明白師父一肩挑擔的辛勞,以及珍惜志工用心付出的感情,我們雖然年紀大了,卻依然承擔到現在。

 
***

我參與志工二十七年,當時的慈濟還是艱難地推動著各項志業。

譬如,一九九三年九月衛生署決議由慈濟統籌「骨髓捐贈資料庫」的成立及運作,師父開始巡迴宣導造血幹細胞捐贈的理念,全臺志工在各地舉辦一場又一場的捐髓驗血活動,並深入校園、軍營等單位大力宣導,邀請更多人加入資料庫,增加配對機率。

一開始,檢體必須送往美國進行檢驗,每筆資料檢驗費用累計起來相當可觀,都由慈濟負擔。為了籌措龐大的基金,志工自掏腰包舉辦驗血活動,還熱烈響應捐款。當受髓者幸運配對到時,志工便親自探詢捐贈者意願,接著陪同健檢,甚至準備補湯為他們調理身體,直到順利捐髓,全程照顧得無微不至。

慈濟,是師父帶領我們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。委員鼓勵民眾單純捐款,有時不容易,因此我們以前經常舉辦義賣,提供吃的、用的或飾品、服飾等,鼓勵民眾發揮愛心,點滴匯聚籌募善款。

為了義賣,我想起母親拿手的傳統米糕,於是以素食材料嘗試製作。將蒸好的香Q糯米飯配上爽口脆甜的小黃瓜片,加上素食貢丸和素肉鬆等,每每在義賣會上小兵立大功!

我相信,任何事只要用心、專心,加上耐心和毅力,就能把事情做好。

醫療志工是慈濟人都不會缺席的服務項目。在花蓮慈濟醫院,我曾經跟著「志工老兵」顏惠美師姊關懷愛滋病人。那時,大家對愛滋病不了解而感到害怕,年輕人不被家人接納,信仰的宗教也無法給予支持。

我們去陪伴又唱歌給他聽,記得那天唱著閩南語歌曲〈雨夜花〉——「花蕊哪落要如何?」顏師姊藉著歌詞,問年輕人:「如果花謝入土,你欲如何?」

他說,感謝志工沒有放棄他;也發願若真有來生,會為社會做些事。這次陪伴臨終病人的經驗,教我難忘。

商職畢業時,哥哥本來有意栽培我到日本專修音樂,可惜我對鋼琴和聲樂沒興趣,只喜歡聽歌、唱歌。沒想到後來做醫療志工,這項興趣完全派上用場。

醫療志工經常帶動團康,譬如病友聯誼,或是日間照護的「輕安居」病房,以及院外的老人院、榮民之家關懷活動。我擅長國語老歌,像是〈花好月圓〉,或黃梅調電影《江山美人》的插曲〈戲鳳〉,甚至西廂記的〈拷紅〉等;這些歌曲在臺南和花蓮的榮民之家尤其受歡迎!每當走到榮民伯伯面前準備唱歌,就算他們當時躺著,也會高興得坐起身子、打起精神,準備和我來段合唱呢!

閩南語老歌最受歡迎的,大概是〈愛拚才會贏〉、〈針線情〉、〈阿母的手〉等,這幾首在南部的老人院和教養院關懷時,都容易帶動氣氛。

三年前,我辭去醫療志工領隊,轉而投入臺南慈濟人醫會的活動。有時跟著醫師到病患家中看診,每個月也為街友義診服務。每當見到以前熟識的醫療志工,他們往往一句「很少看你來做醫療志工了!」便又熱情邀我繼續上陣。

做到被人「懷念」,感覺真好!我知道我不會從志工「退休」,只是在傳承之後,又去開發其他服務項目。

 
***

志工活動,我盡可能接觸不同領域。國際賑災有年齡和體能上的限制,我很幸運一直有機會參加。去過的國家包括南非、北朝鮮、菲律賓、中國大陸和日本等地。

南非經常發生黑人暴動,有一次我們四女二男共六位志工,由一位黑人司機開車準備載送物資到黑人村落發放,巿長卻要求將物資交給他,不讓我們直接發給窮人。

後來採取折衷方式只給一部分,當原車載送剩餘物資折返時,也擔心現場的黑人爭搶物資,甚至傷害我們。

我們設法聯絡在地負責人張敏輝師兄,幸好他告訴我們不遠處有個之前勘察發放接洽過的地點,可以將物資留在那裏。那天,我們將車上的玉米粉和衣服搬下車,每個人累得上氣不接下氣,但慶幸總算度過危機。

北朝鮮是相當封閉的共產國家,人民缺糧、營養嚴重不足,慈濟志工前去發放種子、肥料等物資。我在北朝鮮結束連續九天的發放後,直接轉機到中國安徽省進行冬令發放;那次出門,前後加起來十六天。

在北朝鮮,當地人員陪同居家訪視,最後一天互動時,邀請我們唱國、臺語歌,才知道原來對方通曉我們的語言。他們觀察多日,確定來自臺灣的慈濟志工別無目的,只是提供物資援助,才會在離去前,與我們真誠交流。

在安徽發放物資時,氣溫很低,抽出溼紙巾使用,上面都結凍了!志工在外賑災,飲食一切從簡,往往帶著環保碗筷和一包泡麵,就輕易解決一餐,但是大家做得很開心!

二○一一年三月,日本強震引起大海嘯,慈濟志工到東北災區發放見舞金(慰問金),我也報名搭上發放末班車,雖然不精通日語,我以一首「一二三四五六七,我的朋友在哪裏?在這裏、在這裏,我的朋友在慈濟」改編的日語歌,在發放現場也製造了不少的歡樂。

以前到日本是花錢採購,那次去卻是穿上最美的志工服,展現臺灣人的愛心。捨去物質追求,反而獲得精神富足。

 
***

先生待我很好,他忙於事業無法參與慈濟,可是只要有空,很樂意載我去做志工。

一回他住院,正好我報名國際賑災即將成行。「你這個樣子,我怎麼放心出國?」見我猶豫、掛心,難以取捨;他安慰我說:「你儘管去,我在這裏只是靜養,沒關係。」

他給我充分自由,教我始終感念在心。癌症去世前,他告訴我,從大愛電視臺看見志工所做的事,才知道我是那麼忙碌而辛苦。

當志工,看見人生百態,也是自我教育的好機會。特別是在幸福的日子,體會貧窮、苦難和無常,使我在今年遭遇小女兒因病過世時,傷心卻不流淚,反而化悲傷為力量,繼續走在志工路上。

如果不是參加志工多年,我肯定無法豁達看待她的離去。

參與慈濟,我最大的收穫是學習如何做人。師父教導我們要「誠正信實」,懷著感恩、善解、包容心,人進我退、得理要饒人,也要把握做人做事的原則,不做「濫好人」,人生方向才不致偏差。

經過團體的磨鍊,我從個性跋扈的主婦,變成講話謹慎、不輕易傷害別人的志工,也要求自己做事踏實,才能取信於人。在人群中修行,遇到再大困難,只要將自心穩住,就能一直做下去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