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遇見更好的自己
2015-05
  改變社會的靜默力量
  愛讓明天更好
  人心不能降伏,要啟發
  堅持,就會看到希望
  找回生命陽光
  不勞碌,很歡喜
  護大地,環保要持續
  跨進愛之門
  一分學習,一分收穫
  世界需要善循環
  服務人,比被服務有福
  就是愛做「傻事」
  真正的富足
  善力,不是來自錢
  以心為墨
  正視擁有,莫嘆失去
  作別人生命中的貴人
  開啟心的力量
  眾力成就不凡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道侶叢書 / 遇見更好的自己
  眾力成就不凡
◎李懿軒

劉諭聰,一九八一年生
軟體研發工程師
醫療志工
 
從好奇到親身參與,
原來——凝聚眾人的力量,
可以成就不簡單的事。

 

二○○四年,敏督利颱風引發七二水災,在臺中十軍團服役的我,以國軍身分奉派前往東勢地區救災。當地由於地勢低漥,水淹了一層樓高,洪水退去後,不僅泥沙淤積,每戶人家一樓放置的物品,也幾乎無法繼續使用,必須淘汰。

我們分成幾組,一個班長帶兩名阿兵哥,一戶一戶地清掃,損壞的物品就往外頭扔。為一位獨居阿嬤清理廚房時,我們要清走壞掉的食物,阿嬤卻頻頻拾起說:「這好像還可以吃……」

那時,我正值年輕,血氣方剛,雖然表面上沒說什麼,卻在心裏催促:快一點!我們還要清下一戶,您這樣一個個分類,要弄到什麼時候?

沒多久,慈濟志工來了。他們和受災鄉親的互動,與我們猶如對照組。大水肆虐後,各戶廚房不太可能開伙,有些人無助地坐在一旁,有些人忙著清掃家園,志工便送上準備好的熱食,擁抱他們,和他們說說話。

經歷一夜大水驚魂,隔天又有這麼多事情等著處理,泡水的家具、家電無不是花錢購買的,面臨龐雜不堪的事務,鄉親們一定也很需要陪伴、依靠吧!雖然只是遠遠一瞥,卻感受到慈濟人為鄉親們帶來的安定力量。

這次救災,我遇見了慈濟。

 
***

退伍後,到新竹科學園區工作。二○○五年八月,卡崔娜颶風在美國紐奧良造成慘重災情,我前往慈濟新竹聯絡處捐款,並詢問要如何加入慈濟?接待的師兄對我說,不用急著加入,有活動會找我參加,等真的認同慈濟理念,再加入也不遲。從那時開始,除了定期捐款,我也會看《慈濟月刊》和大愛電視臺節目。

為了強化職場工作能力,我著手準備研究所考試。基於對慈濟的「好奇」,選擇參加慈濟大學醫學資訊所的甄試。我想,要了解一個團體,與其在外頭張望、觀察,不如投入這個環境親身感受,會比較實際。

二○○六年,錄取慈大醫學資訊所後,我辭去工作,來到花蓮專心求學。

慈濟大學的獨特之處,是濃厚的人文氣息。其中,以慈誠懿德爸媽最令我印象深刻,他們每個月自掏腰包坐火車、搭飛機,來到花蓮和我們這些異鄉學子聚餐、談天,讓人感受到慈濟的用心及誠意。

二○○七年慈濟大學籌辦海外教育志工活動,進一步將我領進這個大團隊。

我在慈濟道侶叢書《我家拆遷十二次》,看到印尼雅加達紅溪河曲折的命運,以及慈濟為河畔居民遷村,徹底改變他們生命的故事,萌生興趣;決定把握機會,參加慈濟大學海外教育志工,到印尼一探究竟。

在印尼,我們和大愛村居民一同生活起居,親眼見證的感動,讓我相信——只要有心、有願、有力,便能成就無國界的大愛。

我們也跟隨志工前往伊斯蘭教習經院。習經院收留許多孩子,一間小房間容納十幾人,雖然吃、住品質不甚理想,然而童稚的臉蛋上,看不見一絲一毫的苦,彷彿早已習以為常。慈濟為習經院蓋教室、提供大米,這種跨越宗教的互動,真的很不簡單。

我把在大愛村、習經院所見的各種場景,不斷和臺灣的生活做對照、反省,強烈的落差感,讓我從認為擁有的一切均是理所當然,轉而感恩珍惜自己已擁有這麼多。

看見志工們攜手打造的大愛村,覺得凝聚眾人的力量,可以成就很不簡單的事情,希望日後有機會,自己也能成為他們的一員。服務歸國後,我便許下願望:「我想成為慈誠志工!」

 
***

研究所畢業後,我進入華碩工作。華碩公司緊臨慈濟關渡志業園區,過一個馬路就可以參與慈濟活動。

我利用週六晚間,與駱志忠師兄搭檔,前往淡水各回收點,運載資源回環保站。透過回收因緣,我們認識了不少社區裏的好鄰居,有雜貨店老闆娘、理髮店師傅,也有單純住家卻發心提供回收據點。

資源回收並非想像中容易,我們常藉此教導居民,除了要愛惜物命,也要做到「清淨在源頭」——將回收的塑膠袋、寶特瓶等清洗乾淨再送過來。

每週一次的回收,就像是去探望老朋友,彼此寒暄幾句,祝福與感恩盡在不言中。駱師兄稱環保車為「法船」,「每一趟回收都是自渡渡人。」的確,藉此我也不斷自我省思,在日常生活採買時,思考到底是「需要」還是「想要」?

而當醫院志工,最令我感觸良多。父親晚年是在和癌症奮戰中度過,那陣子常和家人輪流到醫院照顧,深切感受到面對病痛、等候就診過程中,無論是醫師、護理人員,甚至周邊人的關懷,都能為病人和家屬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。

在醫院門口,引導、招呼前來就診或探病的民眾,我體會到病痛不分老與少、貧與富。年輕人打著石膏、小嬰兒吊著點滴、有名車接送且幫傭打點的人,同樣受病痛折磨……

因此,每年我都會安排兩個全天的特休,前往臺北慈濟醫院服務。我真的很希望盡一分棉薄之力,哪怕只是一個微笑、一句問候、一分關心。

或許在別人眼裏,醫院志工是一種付出,但對我而言,心靈上的收穫卻是滿滿的。有次,前往助念堂結緣,想著前一刻還有著呼吸氣息的病人,此刻已告別塵世間,生、老、病、死與無常近在身邊,真的要好好把握每一個當下。

從忙碌的工作步調,抽身到醫院做志工,往往會讓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。思考自己如陀螺般忙碌地工作,到底是在追求什麼?而每每結束服務,我都會感到自己能夠健健康康、好好做事,真是莫大的幸福。

 
***

加入慈濟後,基於護生觀念,我希望茹素。媽媽十分困惑,覺得以往問我想吃什麼,我總回答都好,現在卻許多食物都不願碰了。她認為:怎麼加入慈濟後,被「洗腦」得這麼嚴重?

面臨家人的不諒解,我相當掙扎,又不願意放棄自己對素食理念的堅持;於是,我試著讓媽媽看見我加入慈濟後的轉變——例如收斂自己的脾氣、主動關懷家中長輩等,讓媽媽慢慢感受到孩子不同以往的一面。

母親節時,我用慈濟歌曲〈媽媽〉搭配幾張圖片,作為禮物送給媽媽。從前我很少做這種事,自從加入慈濟,便覺得應該把握時間,將愛傳達給長輩。

天下父母心,經過兩、三年的互動,媽媽總算逐漸接受我參與慈濟,甚至在我結婚時,願意全部宴請素食,並且大方地告訴親友:「我們素食宴客!」

無論是工作或做志工,除了堅持做好本分事,也希望自己能夠超越別人的期待一點點,如果對方希望的成績是八十分,我期許自己能夠盡力做到八十五、九十分。

 

【你也可以參加】

清淨在源頭

慈濟推動環保,不只是力行資源回收,更落實環保教育;其中一個重要觀念,就是「清淨在源頭」——保持回收物清潔、精細分類,以提升再製品質;還要改變心態與生活態度——節制欲望,減少消耗。即落實少用、不用一次性產品,隨身攜帶餐具、購物袋,省水、省電,餐餐蔬食(降低因飼養家禽、家畜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效應),儘量走路、騎腳踏車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,力行「低碳生活」,珍惜大地資源。

每個人都可以從生活中開始做起,多用一點心,就能減緩對生態環境的破壞。

 

【小辭典】

慈誠懿德會

慈濟興辦教育,除了傳授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,更注重生活教育及人文涵養,因此設有「慈誠懿德會」。由慈濟委員、慈誠隊員組成,以社會經驗和志工歷練所得的智慧,陪伴學子成長,以身教潛移默化年輕一輩正向發展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