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遇見更好的自己
2015-05
  改變社會的靜默力量
  愛讓明天更好
  人心不能降伏,要啟發
  堅持,就會看到希望
  找回生命陽光
  不勞碌,很歡喜
  護大地,環保要持續
  跨進愛之門
  一分學習,一分收穫
  世界需要善循環
  服務人,比被服務有福
  就是愛做「傻事」
  真正的富足
  善力,不是來自錢
  以心為墨
  正視擁有,莫嘆失去
  作別人生命中的貴人
  開啟心的力量
  眾力成就不凡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道侶叢書 / 遇見更好的自己
  作別人生命中的貴人
◎黃秀花

黃秀燕,一九五六年生
家庭主婦
訪視志工
 
陪伴受助者,
鼓舞他們正向發展,
是我最大的快樂,
代表自己有能力當別人生命中的貴人。

 

二○○一年五月,我騎機車載著女兒出門,行經八堵隧道口,為了閃避一隻突然從路肩衝出的狗,遭到一輛大貨車追撞。

凶猛的撞擊力將我們母女連人帶車撞飛,一瞬間我暈死過去,失去意識。不知道過了多久,暈厥在地的我感受到一陣劇烈疼痛,虛弱地睜開眼皮,看見大貨車的輪胎就在我的頭旁邊,只差幾公分的距離,便會被車輪輾了過去。慶幸的是,坐在機車後座的女兒,雖然也被撞飛,卻沒什麼事。我的頭腫得像顆大西瓜,肋骨斷了三根、右手臂骨折碎裂、左手臂撕裂傷、左下顎骨頭斷裂,臉頰和嘴角也有擦傷。經過醫師搶救,住院十九天,終於化險為夷。

八個月後,我回到醫院接受健檢,意外檢查出子宮內膜增生,切片化驗的結果,證實我罹患子宮內膜腺癌,必須馬上接受手術。幸好發現得早,治療成效良好。

一年之內,接連發生車禍及罹患癌症,「無常」在我的人生考卷上,出了這兩道考題。

「你那麼認真做慈濟幫助人,為什麼還會出這麼大的意外?」

我總是以一段佛偈,來寬慰關心我的親友:「歷經千百劫,所做業不亡,因緣聚會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我心中沒有埋怨,而是抱著「消業」的心態接受現狀,誰知道自己的前世造過哪些業呢?畢竟,做慈濟的終極目標,並不是為了追求個人生活的一帆風順。

車禍之後,受過傷的骨頭經常會痠痛,手臂也偶爾發麻,我笑稱自己是「氣象臺」,天氣未變化前,就已先知。我常想,佛菩薩待我真好,讓我面臨無常考驗時,只是重業輕受。

休養兩個月,我就出來做慈濟了。生命無常,命既然撿回來了,就要趕快做。那時,碰上納莉颱風在北部釀災,基隆的災情也極為慘重。我跟著大家一起去發送便當,原先右手像半殘廢一樣無法舉高,竟因為連續做出遞送動作,在任務完成後,就能抬高手臂!這就是最好的復健啊!我相信意志力能戰勝一切,事實證明我可以,這也讓家人們能夠安心。

 
***

我的父親是碼頭工人,一家人住在簡陋的工寮裏,從小就以港口為家。我四歲時,母親靠著勤儉持家,購得一間小屋;十五歲時,家庭經濟逐漸改善,才又換一間大屋居住,房子一半租給人經營西藥房,另一半爸媽用來賣水果和冰品。

當時正值基隆港的繁榮期,大臺北的貨櫃進出口都走基隆港,人來人往,生意很好做,不過數年之間,家裏就累積一筆財富,家境邁向小康。

小學畢業後,我去三重的紡織工廠當作業員。經常熬夜加班,把身體搞壞了,從此之後成了「藥罐子」,幾乎藥不離身。

二十八歲時,自覺出社會這麼多年,但所學知識有限,特別在寫信時,常有詞不達意的窘態,所以決定去讀國中補校。

在校期間,我的成績不錯,參加不少演講、團康活動,校內舉辦的各項競賽幾乎無役不與,稱得上是學校的風雲人物,還曾得過作文比賽冠軍;畢業時,領了救國團頒發的「優秀青年獎」。同一年,我和在港務局服務的丈夫結婚。

婚後,孩子陸續出生,生活壓力驟增,原本就虛弱的體質,更顯得力不從心;後來罹患甲狀腺亢進,造成眼球外突與臉部變形,外貌的變化使我不僅自卑,性情也變得敏感而易怒。夜裏睡覺,常夢見鬼魅糾纏不休;夢醒則周轉在宮廟間,到處求神問卜,冀求消災解厄。

身心不安的日子,持續了三、四年之久。直到一位法師贈予《法界唯心》佛書,我讀過以後,對於正信佛教有了認識,不再迷信於怪力亂神,也逐漸收斂起跑宮廟的行為。同時,我也決定從此吃素。

老實說,當時雖自以為是佛教徒,卻還是「有所求」——無論念佛、誦經或朝山,總祈求消除業障,祈求菩薩保佑全家平安,功利的心態並未改變太大。

後來,偶然聽到朋友談起證嚴法師要在花蓮蓋醫院救人,我隨喜捐款五百元;不久,又在報紙讀到慈濟建院理念和事蹟,心中對法師充滿了景仰之情!一趟花蓮靜思精舍參訪,改變了我的命運,也喚醒了我的人生,我開始募款。因為投資股票,經常進出「號子」,那些投資人便成為我的募款對象。

我逢人就說慈濟,也敢在大庭廣眾之下拿起麥克風向大家募款,這是當學生時練就出來的本事。資深師姊鼓勵我出來當慈濟委員,還輕輕點我:「證嚴法師說過,做人不能貪喔!」提醒我不要再玩股票。但玩性正酣,怎麼可能收手!直到罹患子宮頸癌的母親,臨終時對我說了一段話:「我一生勤儉過日,一角錢湊成兩角錢用,但得到這種重病,就算把錢都捧給醫師,也救不了我的命啊!」三天後母親過世。當晚丈夫又因胃穿孔引發腹膜炎,緊急住院;幸好搶救得宜,才度過難關。

接連發生這兩件大事,我猛然醒覺:「難道我也要這樣過一生?錢賺再多,又有何用呢?」

等丈夫完全康復,重回職場,我便賣掉所有股票,即使賠了十多萬亦在所不惜。

 
***

成為慈濟委員後,我投入訪視工作,至今已二十多年。

一位在基隆街上賣菊花茶的榮民伯伯,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後返回老家定居,不料錢財被騙光,成了流浪漢;輾轉回到臺灣,身分證已遭政府註銷,連入住公家收容中心也不具資格,更別提敬老津貼了。基隆市政府將此個案提報慈濟關懷。

老伯的生活可自理,不需要人照顧,只需住的地方並供應三餐。慈濟補助費用,我們志工多方設法,終於找到一家私人安養院,願意提供一張床位,才使得老伯的生活安頓下來。

我只要有空就會去探視老伯,他也視我如女兒。出車禍那一年,因為行動不方便,我委託其他志工去探望,老伯一問起我,志工們都說我很忙。

有一次,一位志工說溜了嘴,老伯知道我出了嚴重的車禍,竟然號啕大哭:「她人這麼好,怎會出這種意外!我已經活到八十多歲了,再活也沒用,可以的話,我真想代她承受。」

志工把老伯這段話轉述給我聽,我聽完後熱淚盈眶。等到傷勢復原後,我又常去探視老伯。就在那年除夕,老伯於睡夢中辭世了,當我在凌晨接到消息,立刻與一群志工趕去助念。

辦理後事時,依然卡在老伯無身分證明這一關。我先跑去桃園國際機場調閱資料,輾轉於出入境管理局、戶政與警局等單位,經過一番奔波,終於恢復他的身分。

每逢清明節,我前往靈骨塔祭拜自己的公公,也會順道看看其他被我送來的長者,對著他們說說話,仍感覺彼此很親。

一位年輕人因欠債太多,房子被抵押。我們到他租屋處一看,發現他用的物品都很高級。面對這樣的案例,要解決他的問題就很麻煩,唯有勸導他改變習慣。

慈濟不可能幫忙他還清龐大的債款,但可做一些補救措施,比如不直接給金錢濟助,當他的孩子沒奶粉喝了,就買奶粉帶去;或他們家沒飯吃了,就提供白米讓他們不致餓肚子。

我們的協助是以最需要為主,而不是助長他的奢靡;若是他經過引導,有心改過,自然就不會繼續沈淪,而有往上提升的力量。訪視志工也樂見這樣的改變,才有繼續輔助的動力。

即使佛陀,也有「三不能」,其中之一即是不能度盡眾生。訪視志工也有很多不能,只能說儘量救度;至於能否有轉機,就要看因緣,也要看個人造化。

慈濟志工助人的出發點,其實跟醫護人員很像——不計較個案以前做了什麼,只想他現在有病、很窮,要幫他把病治好,讓他可以過正常生活。至於往事,就不太追究,畢竟我們不在過去相會,而是此時認識了他,眼見他的生活需要幫忙,沒有不救的道理。

如果透過陪伴和關懷,幫他解決困境,讓身體或經濟獲得改善,即是美事一樁。更重要是精神的提升——若能引導對方將負面或不良習性轉為正向,懂得付出,跟眾人結好緣,那麼就算圓滿了。

一位男士出身貧困,父親早逝,母親含辛茹苦扶養一群孩子。他是長子,年紀輕輕時就出來工作,錢賺得多,甚是得志,卻對家人不聞不問。後來,他成了家,開始玩起大家樂、六合彩,很快就把錢敗光,妻子也離他而去。幾年之後,他生一場重病,前妻和手足都不理,唯有老母親願意照顧他。

慈濟長期補助生活和醫療費,他臨終前突然開口說:「我這一生對社會沒什麼貢獻,也愧對家人,希望死後能捐出大體,讓醫學生拿來鍛鍊醫術,他們可以救更多人。」

他成為基隆地區第一位捐大體的慈濟照顧戶。就我看來,這就是一種「善終」——縱然他生前有過缺失,但到最後一刻能轉惡為善,且讓善緣延續、遺愛人間,就不枉此生了。

 
***

做慈濟這二十多年來,我曾因為照顧公公,有半年時間放下訪視工作。公公中風後變成植物人,由家人共同出資,讓他住進安養院;有次褥瘡感染,嚴重到發燒住院,出院後,我便把他接回家中照料。

即使先生是養子,我們還是盡力照顧。我每天幫公公換藥和按摩背部,讓他周邊的血液暢通,至於褥瘡的大洞,經過照護後漸漸消失,肉也長了回來。

身為人媳,我不覺得照顧家中長輩值得稱頌,這是本分事。對於非親非故的長者,我都願意投入心血關懷,又怎能對自己的公公置之不理呢?公公與我們同住半年,很安詳地走了。之後,我又繼續做訪視工作。

我自己的父親,在母親走了之後,顯得很孤單。三年後,我大哥也罹癌過世,兩位姊姊遠嫁,我徵得先生同意,全家人搬去與父親同住,方便就近照顧。證嚴法師常說,行善和行孝要及時,不能等。

這一路走來二十多年,我只求盡心盡力,不太在乎成敗,而且成敗也難論定。只要有個案經由輔導和陪伴,走過晦暗期;或是案主的孩子長大,家中的經濟獲得改善,就是一種安慰,這也是點燃熱情,催促我持續向前的力量。

如果我沒有走入慈濟,就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,不可能結那麼多好緣,也不會學到那麼多的處世智慧。看到受助者因為陪伴,有了正向發展,就覺得比什麼都還要快樂,代表我也有能力當別人生命中的貴人。這分心靈的充實,讓我此生無遺憾!

 

【小辭典】

慈善訪視

「慈善」是慈濟志業的源起,「訪視」是慈濟委員的基本要務。得知需要幫忙的個案,慈濟委員會先實地關懷,視需要提供「急難補助金」;若不是短時間可以改善,則列為「照顧戶」,給予長期經濟補助,直到案家得以自立。不需經濟援助但需要陪伴的個案,則列入精神關懷戶,定期關懷給予心靈支持。

訪視的功能如同「枴杖」,扶持案家從困窘中重新站起後,這支枴杖便能再給別人使用,繼續發揮良能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