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力,不是來自錢
◎吳翰有
羅美珠,一九五一年生
家庭主婦
慈濟北區急難救災中心副召集人
|
三十二年的志工實務經驗,
讓我親身印證——
能夠帶給人溫暖與希望的,
不是「錢」的力量,而是「人」的溫情。
二○一五年二月四日將近中午,接到客機墜落基隆河南湖橋附近的消息時,我正在三重靜思堂。海外營隊活動剛結束,來自越南、柬埔寨、馬來西亞等國慈濟人,前一天晚上已離去,我們正在進行場地復原,立刻放下工作趕赴現場。
到了基隆河岸,警消已拉起封鎖線。內湖、南港與汐止三區慈濟志工一聽到消息,早就衝到現場待命。一位警官看見我們,喊著:「慈濟師兄、師姊,請趕快進去幫忙!」
進入事故現場,看到墜落河中的客機,機頭插入河床,機腹朝上,幾乎被河水淹沒。機腹與機身周圍的河面,布滿一大群搜救隊員,正努力從擠壓變形的機艙救出生還乘客。
大家都不清楚這場搜救行動會持續多久,要「救急」便要「就近」——我們在現場開了一個緊急會議,成立慈濟賑災協調中心,並建立熱食供應、關懷陪伴等各窗口聯絡人,由他們通知社區裏的志工待命,同步掌握現場最新狀況。取得臺北市社會局官員同意後,我們在基隆河兩岸成立了兩個服務中心;南港地界就由南港慈濟人來服務,對岸則交由內湖與汐止兩區的志工共同承擔。
首次遇到客機墜落河中,搜救工作面臨莫大考驗。一是基隆河河水混濁,水中能見度低,潛水下去不易看清水中景象,難以搜尋罹難者大體;二是下水後體感溫度只有約攝氏兩度,為避免失溫,下水時間不能超過半個小時。慈濟服務中心準備了很多熱食及熱飲,無限量供應給救災人員食用;志工也準備暖暖包並預先搓熱,只要一見到潛水員上岸,就立刻往他們的手心塞,然後替他們披上毛毯、奉上熱湯或熱薑茶,為他們驅寒。
然而天氣實在太冷,我站在岸上都快冷得受不了,只見潛水弟兄上岸後,全身顫抖個不停!突然想起曾在菲律賓獨魯萬災區用火箭爐(汽化爐)煮香積飯,此時若有火箭爐供他們取暖,那該多好!於是打電話向花蓮本會提出這項需求,兩部火箭爐很快便送到現場。
火箭爐能將落葉或樹枝完全燃燒,透過L型通氣管排放熱氣,產生煙囪效應,毋須搧風點火就能產生高溫,在缺乏瓦斯燃料的救災現場,用來煮開水與熱食都非常實用。
隨後幾天的寒流及大雨,增添了救災行動的困難,搜救天數也不斷延長。此時,光靠內湖、南港及汐止的志工,已難以負荷所有的救助工作,我們決定擴大動員——三重志工每天支援好幾大桶熱薑茶;松山、臺中清泉岡機場,中國大陸來臺家屬下榻的各家飯店與北市第二殯儀館等地,則請當區志工前往支援。
由於搜救範圍拉得很長,兩部火箭爐明顯不夠使用,後來我們又買了九個「金爐」,就是一般燒金紙用的鐵爐,在爐裏生火燒木炭。不一會兒,潛水隊員就自動靠近取暖,順便也把一身溼漉漉的潛水衣烤乾。志工們以三班制方式輪流,二十四小時都有人駐站,直到搜救工作結束,服務中心才撤離,共歷時九天。
***
參加慈濟超過三十二年,我從一個只懂得顧家、顧店的少婦,變成何處有災難就往何處去的歐巴桑志工,好像只是一彈指之間的事。
和慈濟的因緣始於一九八二年。一位客人來店裏買磁磚,她說花蓮有位師父很慈悲,僧團的生活不僅自力更生,而且還做慈善、蓋醫院,救濟貧病人家。
此後,我便每個月繳三百元善款給她。每次她來收善款,就會說上許多慈濟克難行善的故事,久而久之,我對這位師父感到非常好奇。但是,第一次去靜思精舍的因緣,現在回想還真是「漏氣」!
那次算是「離家出走」,因為先生前一晚去應酬喝酒,沒有回家,我一怒之下,就收拾行李,搭火車赴花蓮。這是我生平首次去花蓮,費了好一番工夫才找到精舍。
次日一早,我跟著常住師父上了義診遊覽車,車上坐滿醫護人員,我不認識任何一個人,便自顧自地讀起《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》。我愈讀愈感動,眼淚一路流到鳳林、玉里。
到了義診現場,我看到證嚴法師不嫌貧者身染疾病,彎下身子,柔和細語地鼓勵他們來看病。我從沒見過這種場面,心裏澎湃不已,急著回家想把這樣的故事告訴大家,請大家趕快來幫師父蓋醫院!
我原本個性不多話,從花蓮回來後,卻決定開始找會員。平日只要慈濟有活動,我都隨分隨力參加,像是訪視、香積、茶會聯誼等。
第一次參與急難救災,是一九九五年板橋氣爆,之後幾乎年年都參與賑災,例如一九九六年賀伯風災、一九九七年汐止林肯大郡事件、一九九八年大園空難、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、二○○○年新加坡航空空難、二○○一年納莉風災、二○○二年澎湖空難、二○○三年SARS疫情……
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九九八年大園空難。當天晚上八點多,正在桃園分會共修的師兄、師姊一接到消息,立刻趕赴失事現場。許多家屬本來是去接機,結果歡喜的場面變得很悽慘。看到慈濟人抵達,罹難者家屬紛紛向主管單位表示,他們不進現場沒關係,可是一定要讓慈濟人進去。
第二天早上,北區志工陸續動員協助。我抵達時,兩百多具遺體已蓋上白布,血水橫流到地上。這幅死亡綿延的景象,讓首次參與空難救災的我,難過得眼淚直掉。
那天,風很大。安置遺體的臨時布棚,不時被強風吹掀。由於客機墜落時曾經起火燃燒,消防隊員以強力水柱滅火,遺體大多被淋溼,有的甚至被水柱噴走衣服而赤裸,或是身首異處、肢體扭曲,令人不忍。但既是志願來救災,就得盡力為罹難者做些什麼。見殯葬業者快速地收裝屍塊,我趕緊拉著幾位師兄,一起從地上撿拾散落四處的屍塊,用毛巾固定,一起放進塑膠袋裏。
老實說,剛開始心裏也是怕怕的。我一邊念佛,一邊告訴自己,要突破、要突破。大家陪伴著一起做,到後來就不知道什麼是害怕了。看到罹難者的眼睛、看到來不及長大的小孩,大家真的很不忍心,只覺得我們這樣做是應該的。
在協助家屬認屍的過程中,我看到許多罹難者的臉龐,充滿著驚恐的表情。那天晚上回家後,我沒法子睡覺,眼睛只要一闔起來,慘絕的情景就一幕幕浮上腦海,連續幾天都是如此。
二○○三年的SARS疫情,則一度令我與家人有如生離死別的感傷。
那回,臺北市立和平醫院封院,慈濟在院外成立「防疫送愛協調中心」,我是協調中心的副召集人,每天都去現場幫忙。有一天,結束任務回家後,感覺喉嚨特別疼痛,心裏毛毛的,懷疑自己是不是也得了SARS?
躺在床上,胡思亂想好一會兒,翻來覆去睡不著,乾脆就趴在床上寫起日記,也當作是寫遺書——
「假使媽媽不幸感染到SARS,你們應該感到光榮。也許因為這樣,你們會受到隔離,但還是要支持媽媽。媽媽做的是對的事,也絕對無怨無悔。」
幸好,只是虛驚一場!
除了參與國內救災,我也隨慈濟賑災團去過不少國家,包括祕魯、巴拉圭、巴西、阿根廷、柬埔寨、中國大陸、菲律賓等。
二○一三年十一月,海燕颱風造成菲律賓獨魯萬地區死傷超過萬人。時值歲末祝福期間,證嚴法師行腳至三重靜思堂,座談中表示,希望有國際賑災經驗的志工能前去協助。兩天後,我和十二位志工飛往菲律賓。
參與過多次救災,這是我見過最嚴重的一次,災區的慘狀遠超出預期。我們找不到旅館,只好把草蓆摺成兩半,暫鋪在學校教室的地板上睡。地上都是玻璃碎片、泥漬和水漬,蚊子整晚伺候,加上天氣炎熱,很多人都中暑了。晝夜溫差極大,晚上只能洗冷水澡……即使如此,我仍心存感恩,因為有太多受災鄉親無家可歸。
河裏堆積如山的漂流物,包括死貓、死狗,臭味撲鼻,居民也束手無策。慈濟啟動「以工代賑」清理災區,每天給五百菲律賓披索(約新臺幣三百五十元),第一天只來了六百多人。志工不厭其煩向他們介紹慈濟「竹筒歲月」的源起,代賑金是來自全球四十幾個國家的愛心,包括非洲等貧窮地區人們的祝福。經過一天、一天的帶動,他們的臉上漸漸出現笑容,以工代賑人數一直增加,曾經一天高達三萬人。
後來,居民效法「竹筒歲月」精神,將銅板存入寶特瓶裏,請我們拿去助人。他們說,做善事讓他們感覺自己並不貧窮。這正是我們想帶給災區最重要的心靈財富。
災區幾乎全毀,沒有食物、蔬菜可烹煮,初期十幾天,我們餐餐以發電機的電接熱水器來沖泡香積飯、香積麵;後來,我帶領當地志工一起烹煮香積飯,累計提供超過二十八萬人份的熱食,溫暖大家的身心。
每天行走在災區,我不斷鼓勵他們、為他們加油。有一天下大雨,大家還是一樣拚命打掃、清除垃圾,我看了很感動,忍不住一直掉眼淚,卻喊不出聲了。
透過大家的努力,那曾被政府宣布要廢棄的城市,終於又出現生機,河水清了,藍天白雲清楚地照映在水面上。
這段日子,我們天天透過網路視訊,向師父報告救災最新情況。二十二天後,得知我即將返臺,師父說:「飛機票那麼貴,如果可以,就做到圓滿才回來。」這一趟待的時間最長,大概一個月。後來,我又去了兩趟。三趟的機票和食、住,加起來大約十萬元,全是自掏腰包。感恩家人都很支持我。
大地無常難料,佛陀的故鄉尼泊爾在二○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發生強震,我報名第三梯次賑災醫療團在五月六日出發,除持續進行醫療援助、規畫大型物資發放,也設立了熱食供應站。
抵達後第四天,災區──巴塔普烏雲密布,隨即降下豪雨,泥水流肆帳棚區,只好暫停烹煮作業。我的雙腳泡在水中,行走有些困難,但仍趕緊協助帳棚裏的老人、小孩離開淹水區,且不忘對他們說:「Thank you !」
目睹災區屋倒人傷的慘狀,我不斷祈願來自世界各地的愛,能陪伴他們走過傷痛,重新站起!
***
年輕時,我常陪媽媽去進香。有一次,在南部一間媽祖廟拿了幾本善書回旅社,其中一本是《觀世音菩薩傳》,愈讀愈捨不得睡覺,通宵把書讀完了。這本書讓我明白——觀世音菩薩不是讓人求的,而是人們學習的對象,我們應該效法他的精神,學習愛人和付出。
如果不是做慈濟,我的生活圈大概就只局限在家中與店裏。做慈濟三十多年下來,我有個深刻體會——只要歡喜付出,而且在付出之中不希求回報,那麼自己就是人間觀世音了。
行善,如何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下去?我認為,心中要有法,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,會產生福慧雙修的善循環;如果只是依靠短暫的感動,缺乏堅定的信仰,心中那一念善,很容易在遇到境界時,便消失殆盡。
證嚴法師曾說:「『錢』不是最有力量,『人』才有力量。」救災固然需要經費的支持,才能供應受災民眾各項所需;但是,如果沒有志工勇於投入,用愛帶動人心,再多的金錢也難為受災鄉親帶來溫暖與希望。
【小辭典】
竹筒歲月
沒錢如何行善?慈濟功德會成立前,證嚴法師激勵身邊五位弟子,每人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,師徒六人一個月就有七百二十元;又砍竹子、做竹筒分送給常來聽經的三十位信眾,請他們每天省下五毛買菜錢存入竹筒,一起來濟貧。
四十九年後的今天,「竹筒歲月——日發助人善念」的行動,已推展到全球各地;如納吉斯風災後接受慈濟幫助的緬甸貧苦農民,也發起「日存一把米」運動,幫助比自己更窮的人,打破「有錢人才能做善事」的迷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