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的修行,本質上都是工夫
◎溫金玉(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)
神秀,在中國禪宗史上或許是受到最多誤讀的禪師。當年弘忍大師為選擇法嗣,令門下弟子作偈呈心。神秀寫下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其師弟惠能卻說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這種「漸修」與「頓悟」的見地標籤,高下立判,勝負分明。我們對南宗禪「明心見性」仰之彌高,對北宗禪「拂塵看淨」不屑一顧,就這樣被裝進了禪宗歷史層疊的取景框中。
其實,穿越時空,回到唐初,神秀才是當時的佛門明星、禪宗正統。據《楞伽師資記》說,神秀在弘忍門下「受得禪法,禪燈默照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不出文記。」他保持了道信、弘忍的樸素禪風,繼承了自達摩以來歷代相承的「觀心」禪法。張說〈大通禪師碑〉說神秀「持奉《楞伽》,遞為心要。」弘忍更言:「我與神秀論《楞伽經》,玄理通快,必多利益。」並讚歎曰:「東山之法,盡在秀矣。」神秀在弘忍處深受器重,在數百門徒中位至上座。《宋高僧傳》載:「秀既事忍,忍默識之,深加器重,謂人曰:『吾度人多矣,至於懸解圓照,無先汝者。』」可以想見神秀當時在東山僧團中的地位。
弘忍歿後,神秀乃遷移江陵當陽山玉泉寺,住在寺東七里的山上,蔭松藉草,修蘭若行,影響日漸廣大,學人紛紛來投,成為當時禪學重鎮。《宋高僧傳》載:「四海緇徒,向風而靡,道譽聲香,普門熏灼。」宋之問〈為洛下諸僧請法事迎秀禪師表〉更言:
契無生至理,傳東山妙法,開室岩居,年過九十,形彩日茂,宏益愈深。兩京學徒,群方信士,不遠千里,同赴五門;衣鈸魚頡於草堂,庵廬雁行於邱阜;雲集霧委,虛往實歸。……九江道俗,戀之如父母;三河士女,仰之猶山嶽。
神秀的聲勢如此浩大,自然會引起當政者的關注。不久,武則天遣使迎神秀入京。據張說〈大通禪師碑〉說,武則天竟不計君臣之別,親加跪禮:「詔請而來,趺坐覲見,肩輿上殿;屈萬乘而稽首,灑九重而宴居。」每當說法,「帝王分座,后妃臨席。」神秀被安置於內道場中供養,則天帝時時向他問道。當時王公以下及京邑士庶竟相至謁,望塵拜伏,日有萬計。
中宗即位,對他更加禮敬,聖敬日崇,朝恩代積,被「推為兩京法主,三帝國師。」神秀住東京洛陽六年,於神龍二年(西元七〇六年)在天宮寺示寂,中宗親自送葬至洛陽午橋,並下詔為其造十三級浮圖,賜謚「大通禪師」。在中宗、睿宗朝,弘忍的弟子老安、玄賾相繼被詔入京;神秀的弟子輩,諸如普寂、義福等,也受到朝廷權貴的支持和崇信。神秀所傳禪法,成為統治層承認和肯定的主流官禪,達摩法系亦在諸禪系中被公推為正宗所在。這是要重提的神秀一大貢獻,對神秀所謂「師承是傍,法門是漸」的評價其實並不成立。
其次,在中國禪宗史上,神秀北宗一系非常重視戒行,這是我們應關注神秀的第二點。
神秀是一位學問僧,其行為舉止,從不逾矩,「少親儒業,博綜多聞」,有「聖賢之度」。《傳法寶紀》記載神秀:「二十受具戒,而銳志律儀,漸修定慧。」可見在他出家受具後曾長期戒香熏習。所以見到修持勤苦、木訥沉默的弘忍時,他深為歎服:「此真吾師也。」懷著這樣一分敬畏欽佩之心,神秀「決心苦節,以樵汲自役,而求其道。」服勤六年,不捨晝夜。離開東山後,他於當陽山修蘭若行;這分頭陀行的精神傳承正是來自達摩一脈。此外,神秀主張「息妄觀心」、除去妄念,而守持正念則是「堅持戒行」、「覺察心源」。
當時的道宣律師對禪門有諸多批評,例如,對不立文字說斥為「善友莫尋,正經罕讀,瞥聞一句,即謂司南。」但對「威儀所擬,無越律宗;神解所通,法依為基」的禪風則表達了讚歎。神秀門下大多「外示律儀,內循禪悅」;普寂對弟子強調「尸波羅蜜是汝之師,奢摩他門是汝依處」,以戒為師,以定為依。這與南宗門下稟承的「無相戒法」完全不同。
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神秀一系可能對「百丈清規」的創立更有意義引導。而「無相戒」的不可思議性境界,則為後世禪和子無以企及,導致呵佛罵祖的狂禪遍野。
第三,想表達是一分感恩之情。明書博士勤於筆耕,佳作頻出。剛剛讀完他的《六祖惠能——禪源曹溪》一書,今天又拿到他的《神秀禪師——北宗禪之祖》初稿,除了無盡的歡喜讚歎,也給我許多啟發。
佛教文化的弘揚,經歷了從印度模式向中國樣式的轉換,無論義理,無論制度;同樣,今天佛教對社會的因應、對人群的影響,也面臨著由古代版向現代版的轉變。想想當年崑曲青春版《牡丹亭》的上演,一票難求,甚至被譽為「一個轟動性的文化事件」,走向青年,走進校園。佛教文化的現代轉型,也是一個契理契機的文化生態抉擇。
我們常能聽到一個成語「隨機應變」,想來古代祖師運用得心應手,利根者示以頓悟,鈍根者輔以漸修,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所謂「頓漸門下,相見如仇讎;南北宗中,相敵如楚漢」的情形,離佛法度化本意遠矣。如今機在變,相應弘法的方式亦應調整以應變。
明書博士以其深厚的宗教哲學功底,加以文采斐然的表達能力,滿足了我在這個層面上的所有期待,讀來受益良多。《神秀禪師——北宗禪之祖》一書所破斥的是好高騖遠,昭示修道最穩妥的是腳踏實地。神秀禪師的示現不是天馬行空式的自由,而是在規則下的有序運行;汽車要有公路,高鐵要有鐵道,飛機要有航線,修行同樣要有次第。我自己曾在五臺山工作多年,陪同過許多高僧大德;其實,他們的生活看來普普通通,就如唐代玄奘法師一樣,沒有神異,都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。我亦曾練書法、學洞簫,發現事事皆從勤中得。俗語說:「十年磨一劍,功到自然成」,所有的修行,本質上都是工夫。
最後,祈盼明書博士撰寫更多高僧傳記,分享大眾,令未信者信,已信者令增長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