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史亂後,北宗漸衰
南宗地位之所以大幅度攀升,並非全因禪法有優劣高下之分,還有大環境的影響;其中的轉捩點,正是安史之亂。
安史之亂(西元七五五至七六三年)期間,神會將眾僧們的收入用來支援軍需,對於朝廷收復兩京有一定程度的貢獻。安史之亂平定後,神會為南宗做了兩件大事,一是請郭子儀(西元六九七至七八一年)上表,為達摩初祖立諡號(諡為圓覺,塔名為空觀);二是由廣州節度使啟奏,迎請惠能大師衣缽入宮。
南宗的地位自此更加穩固,如同柳宗元(西元七七三至八一九年)在〈賜諡大鑒禪師碑〉提到:「今布天下,凡言禪皆本曹溪。」後來,唐肅宗迎請神會入京供養,並將他住過的荷澤寺重新修建。
而北宗在安史亂後,雖說勢力減弱,但在朝廷之中仍具有一定地位;例如,歷經唐玄宗、唐肅宗、唐代宗三朝國師的「曇真」,正是北宗的第三代。
中唐之後,南宗逐漸成為主流。神會圓寂後,朝廷賜諡為「真宗大師」。在這位「南禪的急先鋒、北宗的毀滅者、新禪學的建立者」(胡適語)離世後三十九年,由唐德宗敕皇太子定禪門宗旨,於貞元十二年(西元七九六年)封神會為禪宗七祖,南宗遂成為正統。
會昌五年(西元八四五年),唐武宗李炎下令毀佛,在一連串滅佛政策下,兩京之間有三千多餘人被迫還俗、財產剝奪、寺院遭毀,史稱「會昌法難」。
北宗禪師多受國家供養,且活躍於洛陽、長安,自然首當其衝,受到很大的打擊,法脈到了唐末五代逐漸式微。位於華南地區裡的南宗,距離相對遙遠,加上本身以「農禪並舉」的叢林生活而能自給自足,受法難波及較少。
廢佛令停止後,南宗禪更為弘傳興盛,在唐末五代十國開出「五家七宗」(註一〇)的盛況。至於神會一系及其荷澤宗,傳到第四代宗密之後,便漸漸衰弱以致於沉寂。
【註釋】
註一〇:五家七宗又稱「五派七流」,為禪宗南宗流派的總稱,即臨濟、溈仰、曹洞、雲門、法眼等「五家」,加上出自臨濟之楊岐派、黃龍派,合稱「七宗」。
禪宗自菩提達摩傳至六祖惠能後,其弘傳最盛的法脈為「青原行思」、「南嶽懷讓」二支,其後傳承如下:
青原行思─石頭希遷(石頭宗)─藥山惟儼(下開曹洞宗)、天皇道悟(下開雲門宗、法眼宗)。
南嶽懷讓─馬祖道一(洪州宗)─百丈懷海─溈山靈祐(下開溈仰宗)、黃檗希運(下開臨濟宗)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