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神秀禪師——北宗禪之祖
  我讀《神秀禪師——北宗禪之祖》
  所有的修行,本質上都是工夫
  重尋神秀大師的法跡
  黎庶塗炭,少年熒陽請糧
  東山之法,盡在秀矣
  拜俗爭議,「威秀」登場
  融通天台、弘傳《楞伽》
  稟承東山法門
  望塵拜伏,日以萬數
  安史亂後,北宗漸衰
  《大乘無生方便門》
  觀心看淨、不住萬境
  嵩山普寂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道侶叢書 / 神秀禪師——北宗禪之祖
  望塵拜伏,日以萬數

不論是北方神秀引領的漸修,或是南方惠能提倡的頓悟,當時的南北教化都十分興盛,其門下各有成就,亦有相互學習之處。在《壇經》中,多處能見到神秀對惠能的推崇,例如神秀曾說:「他(惠能)得無師之智,深悟上乘,吾不如也。」

神秀更不止一次奏請皇室延攬惠能入京。根據《宋高僧傳.神秀傳》記載:

(神秀)嘗奏天后請追能(惠能)赴都,能懇而固辭。秀(神秀)又自作尺牘,序帝意徵之,終不能起,謂使者曰:「吾形不揚,北土之人見斯(惠能)短陋,或不重法。又先師(弘忍)記吾以嶺南有緣,且不可違也。」了不度大庾嶺而終。

神秀上奏武則天,請皇帝下詔讓惠能進京,卻被惠能婉拒了;神秀並不放棄,繼續寫信力勸,最終還是無法說動師弟。惠能告訴使者,自己其貌不揚,擔心北方的人要是見到如此身形短小的禪師,會因此對佛法產生輕慢之心,這樣就不好了。此外,惠能還提到,師父弘忍曾囑咐他應當向南傳法,師命不可違。《壇經》則說惠能稱病辭退不受召:「上表辭疾,願終林麓。」由此可知,六祖惠能終其一生,並未進京。

惠能婉辭入京,神秀便深受皇室倚重。神秀講述佛法時,帝王與之並坐,后妃、宮人臨席受教,眾人對大師極致推崇;圍繞大師學習的,還有百官及高僧。

《傳法寶紀》記載:「授戒宮女,四會歸仰,有如父母。」〈大通碑〉也說:「每帝王分座,后妃鄰席,鵷鷺四匝,龍象三繞。」「鵷鷺」用以形容百官大臣排列有序,「龍象」則比喻有修為的高僧大德,許多人都成為神秀的受戒弟子。

如《舊唐書》記載,時任中書舍人(後為燕國公)的張說(音通「悅」),於三十七歲(長安三年,即西元七〇三年),向神秀大師問法,並從此執弟子禮,自稱「棲志禪門」。神秀圓寂後,張說撰寫的〈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銘〉,記載大師生平及思想,是重要的參考文獻。

當時求道的空前盛況,達到日以萬計的程度,依《舊唐書》所言:「時王公以下及京都士庶,聞風爭來謁見,望塵拜伏,日以萬數。」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