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山之法,盡在秀矣
神秀的早期生活和修行,是在改朝換代的動盪中砥礪前行的。
經歷了隋末水深火熱的分裂混戰,他十三歲出家那年(西元六一八年),正值敗群雄、潰聯軍的李唐立國,定都於長安(今陝西省西安市)。
然而,唐朝建立的最初十年,各地勢力拉鋸與邊患不斷,國家依然處在分裂之中,四方鐵蹄踏遍,征戰不斷。天下亂局,直到唐太宗貞觀二年(西元六二八年),梁洛仁獻城投降歸順,才算真正完成全國統一。
(中略)
不論是修為或是對禪法的理解,神秀的表現在東山寺中都是最出色的。他從不因為自己的博學而驕傲,待人始終恭敬有禮,進取的心也未曾停歇。「服勤六年,不捨晝夜」(〈大通碑〉),這讓弘忍讚歎,東山法門的精髓全部都在神秀身上了!如〈大通碑〉記載弘忍所言:「東山之法,盡在秀矣。」
個性沉默、不擅言詞的弘忍給予神秀高度的讚譽,如《宋高僧傳》云:「吾度人多矣,至於懸解(註一四)圓照,無先汝者。」弘忍說自己度化過很多人,但是對於禪法理解深入、解除倒懸束縛、圓融觀照一切事物的修為,是沒有人能超越神秀的。
於是,他命神秀擔任眾人的教授師(註一五),並「命之洗足,與之並坐」。
弘忍何以要神秀為自己浴足?通過「洗足」來傳達道理,曾出現在佛經中,我們或可借助參照以理解——
佛陀十大弟子中的羅睺羅(註一六),是世尊未出家前生下的嫡子,十多歲出家追隨佛陀左右。由於年紀還小、不知道要謹慎言詞,應答時常不當心,總是隨便說說。《大智度論.卷十三》中有段生動的記載:
復次,如佛子羅睺羅,其年幼稚未知慎口,人來問之:「世尊在不?」詭言不在。若不在時,人問羅睺羅:「世尊在不?」詭言佛在。
有人語佛,佛語羅睺羅:「澡盤取水,與吾洗足。」洗足已,語羅睺羅:「覆此澡盤。」如敕即覆。佛言:「以水注之。」注已,問言:「水入中不?」答言:「不入。」佛告羅睺羅:「無慚愧人,妄語覆心,道法不入,亦復如是。」
世尊先讓羅睺羅為自己洗腳,接著要他把澡盆翻過來、試著倒水進盆;藉此讓他了解:覆蓋住的澡盆,就如同虛妄不實的假話把心給遮蔽了;如此一來水就倒不進盆中。佛陀乃是以水比喻佛法,裝不進水的澡盆如同羅睺羅那顆充滿戲言的心,是無法獲得真理的。
雙腳原本是無塵無垢的,是由於勞務農作導致累積了髒汙,必須日日清洗,保持乾淨。「水」同樣可喻為佛法真理,「洗足」或可視為保任的工夫;通過勤加洗滌、滌除塵垢,如同修行,是漸進的過程。
至於「引之並坐」,是巧用了佛經中佛陀「請以半座」(註一七)的典故。《雜阿含經》中記載,佛陀曾在眾人面前讓予迦葉尊者「半座」的禮遇——
迦葉尊者出家後,苦修十二頭陀行,在佛陀的弟子中被稱為「頭陀第一」。因為長期居處於阿蘭若處——亦即遠離人群的靜僻之處,如森林、曠野之中(神秀到當陽玉泉後也是在阿蘭若處修行,詳見本書第三章),不論頭髮、鬍鬚都留長了,衣著也不如普通出家人樸素整潔,所以受到諸比丘的輕慢。
佛陀為了消除眾僧的輕慢之心,同時提高並肯定迦葉尊者的修行,一見到迦葉尊者便說:「歡迎歡迎!迦葉!快來這邊坐,這還有半個位子。迦葉呀!我和你到底是誰先出家呢?是你?還是我?」在場諸比丘聽到佛陀如是說,皆驚訝不已。
張說在〈大通碑〉中藉由「引之並坐」呈現出弘忍對神秀的重視,其中也意寓著弘忍對神秀的囑咐。
【註釋】
註一四:「懸解」一詞可能來自《莊子》。《莊子.大宗師》云:「安時而處順,哀樂不能入也,此古之所謂懸解也。」此處的「懸解」意指從倒掛的狀態中解除,亦即回復安適自在的正常狀態。《宋高僧傳》藉弘忍傳達並運用了這個概念說明神秀的境界與能力。
註一五:教授師又稱「威儀師」,負責教授威儀作法,必須由戒臘五年以上的僧人擔任。
註一六:羅睺羅,梵名Rāhula,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為佛陀嫡子;相傳在胎六年,生於成道之夜。十五歲出家,於十大弟子中為「密行第一」。(「密行」意指微細的修行方法與細節)。羅睺羅出家之後,佛陀對他的鍛鍊特別嚴格,直至修成阿羅漢、解脫煩惱之後,具足「三千威儀」、「八萬細行」,而被佛陀讚歎為「密行第一」。
註一七:「請以半座」典故出自《雜阿含經.卷四十一》:「爾時,尊者摩訶迦葉久住舍衛國阿練若床坐處,長鬚髮,著弊納衣,來詣佛所。爾時,世尊、無數大眾圍繞說法。時,諸比丘見摩訶迦葉從遠而來,見已,於尊者摩訶迦葉所起輕慢心,言:『此何等比丘?衣服粗陋,無有儀容而來,衣服佯佯而來。』爾時,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,告摩訶迦葉:『善來!迦葉!於此半座,我今竟知誰先出家,汝耶?我耶?』彼諸比丘心生恐怖,身毛皆豎,並相謂言:『奇哉!尊者!彼尊者摩訶迦葉,大德大力,大師弟子,請以半座。』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