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神秀禪師——北宗禪之祖
  我讀《神秀禪師——北宗禪之祖》
  所有的修行,本質上都是工夫
  重尋神秀大師的法跡
  黎庶塗炭,少年熒陽請糧
  東山之法,盡在秀矣
  拜俗爭議,「威秀」登場
  融通天台、弘傳《楞伽》
  稟承東山法門
  望塵拜伏,日以萬數
  安史亂後,北宗漸衰
  《大乘無生方便門》
  觀心看淨、不住萬境
  嵩山普寂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道侶叢書 / 神秀禪師——北宗禪之祖
  觀心看淨、不住萬境

要如何認識原本就具有的佛性呢?在神秀的禪法中,通過修行觀心看淨、息滅妄念,由此身心離念,得到解脫。《大乘無生方便門》中,呈現了具體的淨心方法:

和(尚)言:「一切相,總不得取。(所)以《金剛經》云:『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』看心若淨,名淨心地;莫卷縮身心,(應)舒展身心,放曠遠看、平等盡虛空看。」

和(尚)問言:「見何物?」

(佛)子云:「一物不見。」

和(尚):「看淨細細看,即用淨心眼,無邊無涯除遠看,無障礙看。」

和(尚)問:「見何物?」

答:「一物不見。」

和(尚):「向前遠看,向後遠看,四維上下一時平等看,盡虛空看,長用淨心眼看,莫間斷,亦不限多少看,使得者然(能)身心調,用無障礙。」

對話中的「和尚」,就是修行方法的傳授者;「子」指佛子,亦即弟子、僧眾,包含來聆聽說法受禪的大眾。和尚說:「一切的現象,都是無法執取的,所以《金剛經》云:『所有的形象、表相都是虛妄不實的。』觀看『心』若能淨,就稱為『淨心地』;不要蜷縮住,而要放開身心朝向寬廣的遠方,平等地窮盡虛空的深處去看。」

和尚接著問:「你們看到了什麼?」佛子答:「什麼事物都看不到。」和尚接著說:「看淨的時候要細細看,看進去事物的根本,也就是將淨心做為眼睛去觀照,才能看到清淨的樣貌。看到一切都是清淨之後,將是無邊無際地深入,不知多遙遠,而且沒有任何的障礙可以阻擋。」

和尚接著又問:「你們看到了什麼?」佛子仍是回答:「任何事物都看不到。」和尚接著從看的方向提示說:「向前遠看,向後遠看,朝著東、南、西、北四方上下同時而平等地看,窮盡虛空地看,要生長出淨心眼看,頃刻都不可間斷,也不限制自己能看多少,應來者不拒,使身心能調和到發用都不受障礙的境地。」

對照佛教基本的道理,眾生與外界的接觸,即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識的交互作用。若六根與六塵接觸時,身心不受攀緣、貪愛對象的意識所拘束,則這樣的「淨」即超越了現象、世俗的「淨」與「不淨」,是一種清淨無染的狀態,對於所見的事物、方位等都不執取於表相。所以,佛子答以「一物不見」,即表示已達到不住著、不執著,能通達萬事萬物而無障礙。

對於神秀而言,高超的境界不僅除了打坐之外,不論行、住、坐、臥之間,不論在吵雜熱鬧或僻靜的環境中,對於萬境的觀看皆不執著。《大乘無生方便門》中說:

鬧處勤看,不住萬境;臺身直照,當體分明。

靜處細看,不住萬境;臺身直照,當體分明。

行住等看,不住萬境;臺身直照,當體分明。

坐臥等看,不住萬境;臺身直照,當體分明。

從引文可知,所謂的「觀心看淨」也包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,在行住坐臥之間皆可以觀照本心,不需另尋一個空間、或是固定的打坐形式才能觀照。「萬境」表示內外所有的對象;「臺身」指自身如明鏡臺一般,可以隨時應照萬境,萬境皆是清淨無礙,每個當下都能觀照分明。就這一點而言,雖然神秀與惠能的譬喻不同,但其當下覺察、觀照本心的觀點,實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