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庶塗炭,少年熒陽請糧
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中國並不太平。
鼎盛的開皇(隋文帝年號)之治隨著皇位交替走上由盛轉衰的道路,唐傳奇《煬帝開河記》(簡稱《開河記》)中記載:
煬帝督功甚急,叔謀乃自徐州曉夕無暇,所役之夫已少一百五十餘萬;下塞之處,死屍滿野。
好大喜功的隋煬帝興建運河勞民傷財,造成無數死傷,人民苦不堪言。到了大業元年(西元六〇五年),隨著通濟渠的開鑿,煬帝與此同時南下巡視,「帝自洛陽遷駕大渠。詔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隻。使命至,急如星火。民間有配著造船一隻者,家產破,用皆盡,猶有不足。」(《開河記》)造大船、建運河、置糧倉、闢疆土……神秀就是生在這個過分徵用民力的年代。
(中略)
隋煬帝營建東都致使「東都役使促迫,僵僕而斃者,十四五焉。每月載死丁,東至城皋,北至河陽,車相望於道。」(《隋書》)當遠行服役的百姓無法歸鄉,留居故里者也因橫徵暴斂而失業,便出現「人飢相食,邑落為墟」(《隋書》)的景況。而煬帝三征高句麗(西元六一二至六一八年),「晝夜不絕,死者相枕,臭穢盈路,天下騷動」(《資治通鑑》),也導致隋末各地起義,群雄出兵。
少年神秀親眼目睹黎庶塗炭的痛苦;其老家所在的河南地區,正處於餓殍遍地的情況。
河南當時有座天下第一富足的糧倉——洛口糧倉(又稱興洛倉,今河南省鄭州市轄下鞏義),通過運河已儲備豐沛的軍糧;然而,朝廷卻不願放開國儲、開倉賑災。翟讓、李密為首的瓦崗軍看中興洛倉的重要價值,遂號召天下英雄響應就倉用糧。
大業十二年(西元六一六年),瓦崗軍七千多人兵入熒陽郡(今河南省鄭州市),大業十三年二月攻克興洛倉,之後又陸續襲破回洛倉和黎陽倉;幾個糧倉的開啟,終於讓人有了一線生機。於是,神秀不顧個人安危,決定動身前往乞糧。《五燈會元》說神秀:「少親儒業,博綜多聞。」可見其年少時有著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。
尉氏縣與熒陽郡雖同在河南,兩個地方實際距離也有上百里,十多歲的神秀就這樣在戰亂中徒步前行,走過起起伏伏的嵩山山脈,所到之處屍橫遍野;觸目所見,生靈塗炭。瓦崗軍入熒陽後接著前進金提關要塞,爾後直搗東都洛陽,意在推翻隋朝。然而,瓦崗軍內部不久後出現矛盾、分裂,雖在義寧元年(西元六一八年)六月大敗當時群雄之一的宇文化及,征戰的結果卻也使瓦崗軍受到嚴重折損。同年十月,王世充率領隋軍擊敗李密,瓦崗軍至此瓦解。
王世充(生年不詳,卒於西元六二一年)本姓支,是西域胡人,曾平定楊玄感之亂並鎮壓起義,更於大業十一年(西元六一五年)楊廣受困雁門關時帶軍勤王,所以很受隋煬帝器重。當瓦崗軍佔據洛陽、隋煬帝被殺之後,王世充等人立楊侗為帝(隋恭帝);待其擊退瓦崗軍後,遂於皇泰二年(西元六一九年)廢帝自立,改國號為「鄭」。
《傳法寶紀》這樣記載少年神秀的離亂歲月:「年十三,屬隋季王世充擾亂,河南、山東飢疫,因至熒陽義倉請糧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