稟承東山法門
某日,武則天又來向神秀請益。行過禮後,她向大師問道:「敢問師父弘傳的法門,是哪家的宗旨呢?」神秀答曰:「我所稟持的是黃梅東山法門。」則天皇帝接著又問:「您說法主要依據哪些經典呢?」神秀說:「我是依照《文殊說般若經》中『一行三昧』的禪法。」東山法門在當時早已名滿天下,聽到神秀的稟承,武則天讚賞地說:「若論修道,更不過東山法門。」
這段對話出自《楞伽師資記》,淨覺給出了「以秀是忍門人,便成口實也」的評論,認為神秀所傳禪法的依據,是出自弘忍之下的東山法門。
《文殊說般若經》的全稱為《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(註一),是南朝梁曼陀羅仙(註二)所翻譯。事實上,在記載道信禪法的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》(註三)中,也說道信禪法的依據為《楞伽經》及《文殊說般若經》:
我此法要,依《楞伽經》「諸佛心第一」;又依《文殊說般若經》「一行三昧」,即念佛心是佛,妄念是凡夫。
《文殊說般若經》云:「文殊師利言:『世尊,云何名一行三昧?』佛言:『法界一相,繫緣諸法,是名一行三昧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入一行三昧,當先聞般若波羅蜜,如說修學,然後能入一行三昧。如法界緣,不退不壞,不思議,無礙無相。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入一行三昧,應處空閑,捨諸亂意,不取相貌,繫心一佛,專稱名字。隨佛方所,端身正向,能於一佛念念相續,即是念中,能見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諸佛。何以故?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,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,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,皆乘一如,成最正覺,悉具無量功德、無量辯才。如是入一行三昧者,盡知恆沙諸佛法界,無差別相。』」
夫身心方寸,舉足下足,常在道場;施為舉動,皆是菩提。
道信的引文與《文殊說般若經》原經文相同。所謂「一行三昧」,也稱做「一相三昧」,亦即在禪定時維持心專於一、安住於一處的等持境界。依上所示,持修一行三昧的方法,要先理解般若思想,體悟諸法實相,心境應處於空曠僻靜的狀態(「應處空閑」),端身正向、捨去雜念,進而靜心入定。觀想的內容,是佛與佛法的意義,而不是佛陀的形象外貌或文字的表象;進而專心念佛的名號,使此心念相續不斷,可以映現出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時空中的諸佛。在此過程中,得知一切諸佛皆是同一相,在不同時空中皆是平等、沒有障礙、沒有差別的形相。
通過修持一行三昧,就是成佛的入口;只要當下開始,就已經進入了成佛的開端,當下就是學佛的場所。道信認為,念佛、念心、念實相的意義如果能串聯起來,便都是學佛的不同表現而已。
神秀的念佛法門亦不執於相,如傳授北宗禪法修行次第之著作的《大乘無生方便門》記載:
問:「佛子!心湛然不動是沒?」言:「淨。」「佛子!諸佛如來有入道大方便,一念淨心,頓超佛地。」
和尚擊木,一時念佛。和尚言:「一切相總不得取相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云:『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』」
引文中用問答的方式彷彿再現當時傳授禪法的實況。「佛子」指弟子、僧眾,包含來聆聽說法受禪的大眾。神秀先提出主題:「心湛然不動是什麼意思呢?」,並給出答案,就是要「淨心」,使心保持清淨,才能朗照萬物。把握「淨」這個要訣來念佛,從淨心來用功,就能「一念淨心,頓超佛地」,也就是〈大通碑〉說的「一念而頓受佛身」。如果心能夠真正清淨,則不論當下處於什麼情境,當能如同置身於佛陀淨土一般。
接著神秀敲擊木頭,帶領大家一起稱念佛號,並引《金剛經》的經文,提醒眾人在看到世間萬物的任何樣貌時,都不可執著於萬物的外相,認為外相就是真實的。這些感官知覺到的對象,都是虛妄不實的。這即是道信所說的「不取相貌,繫心一佛」,也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的意思。
如同《傳法寶紀》載曰:「及忍(弘忍)、如(法如)、大通(神秀)之世,則法門大啟,根機不擇,齊速念佛名,令淨心。」亦即道信提倡的念佛法門,受到弘忍及弟子法如、神秀等人的繼承,並依此來引導接化。
【註釋】
註一:《文殊說般若經》全名為《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(Saptaśatikā-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),前後共有四個譯本。其一為梁僧伽婆羅所譯之《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》一卷;內容未有「一行三昧」,似為初出本。其二為梁朝曼陀羅仙所譯之《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二卷,與唐代譯本相同。其三為唐朝菩提流志等譯《大寶積經》卷一一五至一一六之〈文殊說般若會〉。其四為唐玄奘所譯之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.第七曼殊室利分》,共二卷。
《文殊說般若經》中述及「法界」、「般若」、「菩提」、「一行三昧」等般若思想,受到禪宗重視。禪宗四祖道信將《般若經》與《楞伽經》相結合,並將《文殊說般若經》與《楞伽經》中的文句揉和,轉變原有的禪風,使「般若」思想顯得更為重要。
註二:曼陀羅仙(生卒年不詳),又作曼荼羅仙,梵名Mandra,為「弱聲、弘聲」之意,扶南國(今柬埔寨)僧人。於梁武帝天監二年(西元五〇三年)來華,獻貢珊瑚佛像與佛經。後奉敕與僧伽婆羅從事譯經,譯出經典有《寶雲經》七卷、《法界體性無分別經》二卷、《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二卷。
註三: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》傳為禪宗四祖道信禪師所撰,原書已亡佚。通過《楞伽師資記》中道信之記載,方知道信有此著作,並推測出《楞伽師資記》大量摘錄原書內容。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》為道信針對弟子詢問的應答,其禪法依據為「諸佛心第一」、「一行三昧」;本書中並主張以「坐禪觀心」為主之五種禪要,即:知心體、知心用、常覺不停、常觀身空寂、守一不移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