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妙義
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佛性的精深奧妙以及「般若三昧」(註六),惠能認為要修持般若法門,並且不斷維持著用智慧觀照萬物的狀態,持誦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便能見性。
惠能說:「誦念《金剛經》的功德(註七)是無邊無量的,許多經書上對此都有清楚的記載和讚歎,沒有辦法逐一地細說。這個法門是為最上乘、為大智慧、上根之人說的。而悟性較差的小根之人聽到了,心裡也不會相信的。(註八)這是為什麼呢?那好比天龍神在人間降雨,洪水把城市、村落都都淹沒了,聚落之中的萬物都漂流浮動;小根之人如同草葉,認為降雨起不了作用,還會讓自己漂散,所以他們是不會相信的。
「不過,這場雨要是落在大海中就不一樣了;落在海中,大海的海水量看起來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。如果是大乘之人、最上乘人,聽到《金剛經》,就會心開悟解。」
惠能用大海來當作比喻,代表上根之人,雨水如同佛法,一落入海中,上根之人就知道這是自己原本具有的本性,所以能得悟。
當惠能還只是一名樵夫時,在送柴期間因緣際會,聽到有人讀《金剛經》,便充滿感應。前往親炙弘忍大師後,五祖為他講解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時,惠能便豁然大悟,理解到萬法不離自性的道理。從求法、弘忍付法到出家弘法,都可以看到惠能與《金剛經》的密切因緣。
惠能接著說:「所以,我們可以知道,人的本性中自有般若的智慧種子;若能自行運用這樣的智慧,經常觀照萬象,便不用藉助文字來獲得知解。例如,前面舉例的天降雨水,那並不是無中生有的,是因為神龍興雲布雨,讓一切眾生、草木、有情、無情的萬物,都能受到潤澤;百川眾流,最後匯入大海,合為一體。眾生本性的般若智慧,也正是如此。
「小根之人,聽聞這樣的頓教法門,猶如前面提到的草木,因為根性柔弱,一但被洪水沖刷後就倒下了,沒有辦法增長。小根之人原本有的般若智慧,其實和大智人是沒有差別的;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沒辦法聽聞佛法後就自己開悟呢?是因為種種邪心妄見遮蔽重重,讓他們的煩惱根生在習性之中。猶如大雲覆蓋了天空,若是沒有大風吹散雲霧,被遮蔽的太陽便沒有辦法顯露出來。
「般若的智慧是沒有大小之別的,只是因為一切眾生對自己本性的迷悟不同。內心充滿迷惑卻向外尋尋覓覓成佛之道,沒有體悟到佛性是本身自有的,這就是小根。如果可以對頓教法門開悟,不執著於外在的修行,自己在內心常興起正見(註九),煩惱、塵勞便無法沾染他的心田,這就是見性。」
那麼,據此修行的成果會是什麼呢?惠能說:「各位施主!如果可以對於內心所起的煩惱不執著,對外在物相不持想留念,隨心所欲自由自在,這樣一來便可以破除固執虛妄的心,達到沒有矛盾、障礙的境界。假若修行如此,這樣和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中所說的就沒有差別了。」
所有的經典、文字、都是為了人而設立的﹔一切的佛性都是在人的自性之中,佛經典籍都是因人而立。所以惠能說:「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,大小二乘十二部經(註一〇),都是為了人而設置的。因為有人類有著智慧的本性,也就是佛性,佛陀因著佛性而講說佛法,被記錄下來後,經典才得以成立。如果世界上沒有人,佛陀也就沒有說法的必要,一切佛法也就不存在了,所以說『一切經書因人說有』。
「人人皆有所不同,有愚鈍的、有聰敏的差別;愚鈍的是小根,聰敏的是上根;當小根之人求問於上根人,智者為其講述佛法,讓愚鈍的人忽然之間就覺醒開悟了,這樣一來愚鈍的人也和智人沒有分別。所以說『不悟即佛是眾生,一念悟時眾生是佛。』最重要的是能見到在自己本性之中的清淨自性。」
從惠能所說的,可以看到對於不同根器者之區分。雖然每個人根器有別,但這相當於只是能力的不同,而不是有無佛性的差別。每個人皆可藉由培養、學習而逐漸成就,只是每個人所需要的時間與投入的心力有別;然而,如果是有佛性與沒有佛性的差別,沒有佛性的人就不可能無中生有,因修行而變成有佛性了。
惠能重視「人人皆有佛性」,不斷強調佛性是每個人本來就有的,只是因為根器不同,以至於佛性呈現出來的時間不同;有的人一點就悟,有的人卻需要長時間的修行、聽法才能達成。
在大梵寺和眾人說法的過程中,惠能也以自身為例,分享他往昔跟隨五祖弘忍,頓見真如本性而開悟的經過。惠能當時「一聞言下便悟」,所以想要傳播這樣的頓悟法門,讓法門能夠廣為流行,使學道者「頓悟菩提,各自觀心,自見本性」。惠能明白,每個人的根器不同,並不是人人都和他一樣是利根器(弘忍曾說惠能「根器甚利」),所以提醒眾人要找到精通最上乘佛法的高僧,請他們直接指點正確的修道方向,循序漸進地學習;透過高僧的啟發導引,才能建立心中的善法。
【註釋】
註六:「般若三昧」的「般若」是智慧的意思;「三昧」則是梵語Samādhi的音譯,有時又翻譯為「三摩地」、「三摩提」等,其意為「等持」,也就是維持在一定的境界、狀態。所以,「般若三昧」就是要修持智慧,並也不斷維持用智慧觀照萬物的意思。
《壇經》中說:「般若三昧即是無念。何名無念?若見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為無念。用即遍一切處,亦不著一切處;但淨本心,使六識出六門,於六塵中,無染無雜,來去自由,通用無滯,即是般若三昧。」所指的意義有所延伸,除了維持用智慧觀照之外,還要不執著於觀照這個行為。
註七:禪宗認為的「功德」,是指發現本自具有的佛性,普渡、實踐眾生平等。故曰:「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」
註八:「上根」即上等根器之人。佛教認為,人對於佛法的領悟,有不同的相應能力。「六根之利鈍,有上、中、下三者」,悟性強者稱為上根、利根;悟性差者稱為下根、小根、鈍根;非利非鈍者,稱為中根。
註九:正見,為佛教用語,佛說「八正道」之一。一般所說的「八正道」,分別為「正見」、「正思惟」、「正語」、「正業」、「正命」、「正精進」、「正念」與「正定」,表示對於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聖諦有正確的見解與主張。不同經典的記載稍有差異;例如,《雜阿含經‧卷二八》云:「正見者能起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。」
註一〇:修多羅, 梵文sūtra之音譯,意譯為「契經」,是「九分教」(九部經)中最早出現的;九分教為印度佛典的分類法。
由九分教進一步發展而成「十二部經」 ,亦即將印度佛典分成十二種,分別為——
(一)契經:又作「長行」,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之教說,即一般所說之經。
(二)應頌:梵文geya,音譯祇夜;與契經相應,即以偈頌重複闡釋契經所說之教法,故亦稱重頌。
(三)記別:梵文 vyākarana,音譯和伽羅那,又譯「授記」;本為教義之解說,後來特指佛陀對眾弟子之未來所作之預言。
(四)諷頌:梵文 gāthā,音譯伽陀,又譯「孤起」;全部皆以偈頌記載佛陀之教說。與應頌之差異為,應頌是重述經文中之義,此則以頌文述說教義,故稱孤起。
(五)自說:梵文 udāna,音譯優陀那;佛陀未待他人問法,而自行開示教說。
(六)因緣:梵文 nidāna,音譯尼陀那;記載佛說法教化之因緣,如諸經之序品。
(七)譬喻:梵文avadāna,音譯阿波陀那;即以譬喻宣說法義。
(八)本事:梵文itivrttaka,音譯伊帝曰多伽;記載本生談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,或開卷語有「佛如是說」之經亦屬此。
(九)本生:梵文jātaka,音譯闍陀伽;記載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。
(十)方廣:梵文vaipulya,音譯毘佛略;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。
(十一)希法:梵文adbhuta-dharma,音譯阿浮陀達磨,又譯為「未曾有法」;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。
(十二)論議:梵文upadeśa,音譯優波提舍;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,分別明了其義。
|